收緊魚排規管 老漁民投降

海魚養殖是香港三大漁業種類之一,養魚戶會在風浪較少的海灣上設置魚排,懸掛的魚籠網箱養殖海魚,根據漁護署2016年數字,香港現時有26個魚類養殖區,面積共209公頃,持牌海魚養殖者大約900人,大部分養殖場為小規模的家庭式經營,估計每年產量達1000公噸,約佔本地活海魚食用量的5%。

不過這個行業,最近面對重大的挑戰,首先是海魚市場日漸飽和,魚商大多數都依賴外地入口的海魚,作為最重要的海鮮來源;而環境因素和漁業政策,亦都令到養魚戶的經營日漸困難。最新政府打算修改海魚養殖條件,更加令到本地漁排面臨被全面取締的困境。

Clip1721.00_00_25_40.Still013.jpg
魚排上的漁民

由竹排到木排

大埔鹽田仔是兩個魚類養殖區的所在地,吳北引是鹽田仔(東)的養魚戶,由1976年政府發牌開始,一直在鹽田仔(東)養魚,他回憶鹽東養魚業的歷史:「以前我們前輩養魚,是出海捉到大條魚就拿去(市場)賣,細條就起個小小的竹排養,養到魚大了,成功了,就買些魚來養。」

石水養亦是鹽東的老漁民,他說最初漁民養的火點、紅鮋、絲立,都是靠自己在岸邊打回來,一個人在岸上面拿著一頭魚網,另一邊有小艇在外面拖另一個頭,拖些魚苗回來放落魚排裡面養大:「後來慢慢因為市場需要,轉養石斑等高檔的魚,慢慢一路轉,初時是紅斑,之後有青斑,後期轉做沙巴躉、金錢躉,一路按市場需要改變。」

魚排通常是由一些堅硬木材組合,再用浮泡浮起。交錯之間形成似「井字」的形狀,每一「井」又會向下掛著一個網箱,又稱「魚籠」。普遍魚籠10呎長闊乘8呎深,每個魚排有9-12個籠口,面積就會是32-38平方呎,漁民們說,這個養魚訪法差不多是香港漁民發明。吳北引說,每籠大約是400-500條魚,現時魚排多數以養比較大條的「酒席魚」,即是比較大條魚,而非日常家庭食用魚。

本身也是養魚戶的魚商蘇保說,魚統處旗下的魚類批發市場只收死魚不收生猛魚(活魚),生猛魚是在魚市場外的欄頭由買手直接購買,然後送到街市或酒樓。

WhatsApp Image 2019-02-14 at 16.21.33.jpeg
紅潮(漁民王榮提供)

魚排的夕陽

這個行業隨著開放入口大陸和海外的活魚來港而慢慢式微,本地生猛魚價格競爭力比較低,而死魚(冰鮮魚)在魚類批發市場價錢非常低。政府2012年開始禁止大型拖網捕魚,小型舢舨的拖網被禁止,當局又沒有支援漁民轉型。徐家豪是漁民二代,他說近年有三件事重創了養魚業:「2015年年尾和2016年的紅潮,令到不少養魚戶魚獲全死,損失最少都數十萬。然後山竹颱風又打爛了很多魚排,有不少到現在都未維修好。」

雖然漁護署有紅潮預報系統,但每次紅潮來了才發出,又有不少老漁民接收不到警報——老漁民花了一生人在海洋上謀生,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有些也不懂得用智能電話,就算有也看不懂SMS的警報文字。

吳北引和親弟的兩個魚排,在紅潮後全軍覆沒,親弟更在兩星期後鬱鬱而終。這三件事也令到吳北引舉手投降,只保留魚排;同樣放棄的陳繼喜,也轉做休閒垂釣。政府在2000年代開始容許魚排在公證行證明符合一定條件下,轉型做休閒垂釣。不過休閒垂釣,但成本同樣高昂,淨計送客人上魚排,由三門仔去魚排一程油費都要接近一百元。

包括陳繼喜在內的不少老漁戶,因為養殖業被摧毀,只能種操故業每日凌晨開舢舨出海,無法用拖網就只能用傳統的魚網、敲魚、長桿等方法捕魚,再放在魚籠裡暫存,賣給類似蘇保這一種的魚商。最近政府建議修訂海魚養殖規管,要求魚排每平方米要養十公斤魚,整個魚排要有七成空間養魚。以往的捕魚方法被取締,加上新措施的出現,可以說是變相淘汰無其他技能和無力投資的漁民。

Clip1721.00_11_50_09.Still005
陳繼喜捕獲的魔鬼魚

被淘汰邊緣的老漁民

「要求我們七成(魚排面積)養魚,我覺得非常無稽。」石水養說:「有甚麼行業是政府會監管它的作業情況?有沒有法例會逼使某個行業去投資?最重要是這一點,我們不願意投資為甚麼要逼我們投資?如果適當投資我們當然願意,它(漁護署)又無任何資助——除非漁護署揸莊,供應所有魚苗、魚糧、一切用具我們當為漁護署打工,無問題,我們做到,因為我們有技術、有工具,就是沒有資金。就算有都不敢投資,因為沒有信心。」

「2015年左右,一次大量死魚,幾個養魚區都全軍覆沒,漁護署一點協助都沒有,我不明白這時為何又要逼我們再養魚、再投資。」

投降,但不服。今個星期一,多個養魚戶破天荒與朱凱廸召開聯合記者會,聲討漁護署的苛政。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衛生事務委員會,亦以6:5通過要求政府先撤回收緊養殖標準的動議,促請當局先充份諮詢及聽取業界意見,委員會稍將會舉行公聽會讓漁民表達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