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次大規模死魚事件,以及颱風山竹的打擊,不少養魚戶只能夠重新以傳統方式捕魚,魚獲先放在魚排暫養,直到可以出售時就會賣給魚排區內的魚販。
陳繼喜是大埔鹽田仔(東)的老養魚戶,雖然有轉型做休閒垂釣,但為了維持生活,仍會出海打魚。
一隻舢舨兩個人 重新出海為生計
「因為我們是養開魚,養魚我們不用太辛苦,都是要工作,但起碼夜晚不用出海。但現在不是了,(紅潮)令我一條魚都不剩,自己想再恢復去養,都無能力。二百幾擔魚,能賣二十幾萬,我損失了廿幾萬,買魚苗都買不到,怎買?現在我無法養魚,就出返去自己開小艇,兩公婆出去捉魚。」
「你一定要生活,不然靠政府?拿綜援?沒有的,我們這些人不想。」
「我現在今晚天黑,就自己去潷魚仔,然後深夜兩點就開始排,排到差不多(早上)七點,然後就收排,收到中午12點至1點左右。」

在香港,海魚的批發主要是由魚類統營處負責,所有鮮海魚都必須在魚統處旗下的魚市場批銷,不過生猛魚就有另一套規矩。由於魚市場只收死魚不收生猛魚(活魚),生猛魚是在魚市場外的欄頭由買手直接購買,然後送到街市或酒樓。
養魚戶蘇保現時主要以魚販業務為主,幫鹽田仔(東)其他魚排出魚去欄商:「但收購的市場已經飽和,因為政府容許外國空運來的魚來香港出售,所以我們香港的養魚區都出不到貨。」
轉型休閒成本高
二千年代初,海魚養殖的漁民謀生愈來愈困難,政府開始容許養魚戶轉型做休閒垂釣,既有先得到周邊魚排同意,亦都要通過公證行的安全檢測,成本一點也不少。不過休閒垂釣的魚排,政府亦同樣建議收緊規管,即使是近年才投身的養魚戶,亦都無所適從。
王榮就是其中一位:「現在政府要求我們一半空間養魚,地方方面會減少了我們(休閒垂釣魚排)的活動空間此其一,其二是增加了我們的負擔,要改變他們的結構,我們要找人去做,其實沒太多這方面的技術人員熟悉海上的作業,都是靠自己。」
「第一浪費時間,自己人工不能計算,原料的運費,你由岸上逐少逐少擠牙膏運過來,每一條木每一條鏍絲都是這樣過來,每一樣的運費都是比你們想像中高。你們漁護署有沒有東西還可以協助?如果不說協助,要求減少我們一半空間,對業界和政府又有甚麼好處?」

仲有幾多個十萬可以蝕出去?
蘇保亦認為,政府沒有在死魚潮時幫忙漁民復業和轉型,反而在這時增加養殖的要求,令漁民完全無法生存:「政府為何要做這舉動規限我們?我們想生活,有錢,誰不想做?老實說,如果有錢賺,人人都來做。倒頭來現在養不到,最慘是投資十萬,今年蝕了下年再來,再投資十萬,又蝕了,我還有幾多個十萬可以蝕?我還有家庭要養,還要生活,繼續下去不行。我們都只是想自己的生活方式,做這門小生意,只能慢慢來,不可以這樣貪心。我都想做大一點,真的做不到。」
傳統漁業經營困難,轉型做休閒垂釣又要經過重重關卡,漁業到底還有沒有將來?還是註定要被時代淘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