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星期,新田信芯園農場迎來了數以千計支持信哥的市民,當中不少抱著支持農夫的想法,而農夫也確實感到大眾對自身農藝與堅持的肯定。
信哥走在公眾目光並不是這十年八載的事,事實上,廿年前連土盟都未成立,他已在報章評論年花種植。但今日信芯園的形象和故事,與信哥所面對的土地危機直接相關。
首先是信芯園的副場牛潭尾因為高鐵工程,令地下水位下降不宜耕種;繼而信芯園與地主之間發生土地糾紛官司,也令到農場陷入危機。2017年的洪水,令到太陽花田徹底失收。

在這一連串的危機裡,土盟一直扮演同行者和法律、政策程序支援的角色。早於2016年尾,土地正義聯盟與一眾小磡村村民就到申訴部要求政府處理小磡村的水患問題,又揭發了小磡村一宗非法截河事件。可是政府遲遲不處理下,發生了2017年的水浸事件。
開放農場最初的想法並非由我們提出,只是在2017年的太陽花田被浸後,農夫終於立定心場轉型開放,幾年間起初由土盟推動,慢慢轉變為農場自行策劃。
其實這個過程的發生和轉變,農夫與組織者互有反思和火花:組織者看重與社會的對話,在意參與者閱讀到的訊息。農夫最重要是生存,要生存就要銷售得宜、也要有穩定的工作環境。

起初一段時間總覺得自己癡心錯付,故事被大眾被定義為打卡熱點,本身就很難生產政策層面的公共討論。這種落差在第一次百合花海有更深化的討論,即使做不到預期,但民間團體也學習到如何與在這些與極低度政治參與的群眾相處和對話,學習和理解外間對農業界和土地議題的想法。這半年信哥page上載的短片,揉合議題訊息、技術承傳和資訊發放,也得到很好的迴響。
而農夫也在這過程中成長,早兩日同信哥傾開,也感嘆努力多年,終找到了經營的方式,和切身感受到大眾的認同。而信哥亦希望這些認同也不止停留於個人,提供基建和技術,尤其支持 新興農場。牛潭尾信心米 團隊的生產活動,令青農可以有練習和成長的平台,催生了 偽農青 等種植單位,當中意義也超越了單純的經濟得益。
這個位於香港邊境的農場,近年所經歷的一切,對香港人的來講不只在低潮中帶來希望,更是以身作則,示範如何在自己面對不公義時挺身而出、如何運用自己的技能養活自己、如何在養活自己之餘亦有益於下一代。花海背後所承載的努力,亦值得大家予以肯定。

想了解信芯園早期的故事、組織者的反思,可以在此網站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