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天文台發出黑色暴雨警告訊號,香港廣泛地區都受暴雨影響,未來數日又可能有另一個熱帶氣旋侵襲香港,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仍是未知之數。在缺乏農業保障的香港,農場及作物一旦受天災影響,現時只有漁護署根據《緊急救援基金條例》啟動的補助金,作為唯一的天災補償。而剛發生的黑雨,並未啟動此機制。
對於被稱為「食風/水災」的補助金,問過幾位農友前輩,有人直言對它不抱期望,所以亦不會失望。亦有農友質疑,有時市區未到紅黑雨水平,但當新界地區落大雨、甚至發出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令到業界廣泛受影響之時,補助金卻不見縱影?現時的補助金上限又是多少?到底有幾多人能受惠?
政府建制裡有不同的緊急救援基金供市民申請,農作物、禽畜或 養魚的復業補助由漁農自然護理處負責,而禽畜房舍及農場建築物損毀則由地政總署負責。緊急救援基金的撥款,被劃在 《貸款基金》下的分目787項,由社會福利署申請整體撥款。
以農戶身份向漁護署查詢,署理高級農林督察鍾麗娟回覆時提供以下資訊:
//《緊急救援基金》(基金)是根據《緊急救援基金條例》(香港法例第1103章)設立和管理的信託基金。基金旨在提供援助給因火災、颱風等天然災害而極需緊急救援的人士;所發放的補助金屬援助而非賠償性質。於暴風雨或其他天然災害發生後,漁護署都會派員實地視察全港農田的損毀程度。一般而言,若農田普遍受到嚴重影響(即農場普遍損毀程度達三分之一或以上),而農友極需援助,漁護署會啟動基金及發放補助金,協助受影響的農友購買種子等,以便他們盡快復業。
本署會根據有關發放細則及資格準則批核申請和發放補助金。一般而言,只有真正小本經營的全職農民的申請才會獲得考慮。現時損失農作物的復業補助金為每一斗種最高$1,990,用以協助農友購買復業所需物資(例如種子、土壤改良劑)、額外人工等。實際所獲補助金金額則視乎作物受損程度。//

再次致電農業推廣辦事處(即申請單位時),當值職員補充指,漁護署會在天災後派人到香港幾個大農區視察,然後視乎所視察農區的受災情況,若果發現1/3的農場都嚴重受災,才會啟動補助機制。所以,即使有些農場/農友有感受災情況嚴重,但由於該次視察可能未達整體1/3受災的要求,都不會啟動補助金。
補助一旦啟動,申請農戶要先到位於元朗大橋街市的農業推廣辦事處,如同酒樓飲茶一樣「撳飛」,然後漁護署會派人約時間落場視察,補助金的水平視乎種植的品種、農地分級、受災情況等因素影響,事後亦有機會再有人落場覆檢,稍後就會約時間到大橋街市領取支票。
根據當局數字,過去三年每年只發出最多2次發放補助金,2018年的「天鴿」及「山竹」兩個超強颱風,有發放超過$1,200萬補助,平均每個申請可獲$4,252.6補助,而其後兩年則每年發放一次,當中去年6月因黑色暴雨發放的補助總數近$430萬,平均每個申請獲$2,926.8。
這個數字對於務農者而言,大多都會說只能回上種子錢和少量肥料費用,真正的損失難以通過上述補助填補。以現時個別網店出售肥料價錢參考,一包德國紅牛鉀-0-0-50-25公斤裝網售$380,假設每斗用上2包,一斗已經需要$760。然後打理農田需要支架、農具、其他農藥等開支,還未計算農夫自己落田的人工。何況更多時補助往往都都打折,不太多農夫可以獲足$1,990/斗。以一個種植3斗的農夫為例,以上年平均每人補$2,926.8 計算,平均每斗只獲$975.6的補助。
所以有些農友以「有錢就攞」的心態,視「食風/水災」作為每年「例行」的農業補助,作為農場開銷的少量幫補。在一些情況下,降雨分佈不均,例如元朗可能已經暴雨到水浸,而上水、大埔比較細雨,但漁護署視察農地時,未達全港1/3的觸發標準,就令到補助無法發放。
有農友認為,發出補助的因素除了要考慮暴雨或颱風訊號,也應考慮地區環境的特殊情況,例如區域性水浸、野豬侵襲等。事實上緊急救援基金,亦會就紅潮向 海魚養殖戶 發出過補助金——當然金額也是非常之少,以2016年的紅潮為例,有養魚戶只獲每個魚排$14,040補助,難以彌補數以十萬計的損失。
隨著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將會漸見頻繁。沒有人耕田是為搏取補助維生,然而如果能夠有考慮更多地域性因素、有適當而足夠的補助,有助農戶盡快回復生產。當然這又可能要問:到底政府是否想農夫都可以回復生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