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etales小革命

大半年前,一班年輕人來到牛潭尾新興農場,拿著計劃書推銷著養蜂計劃。農場半信半疑下借借出一角予其實踐,到了今天,沒有人再質疑Beetales一眾養蜂人的技能和熱誠。

每個星期,Beetales成員們都會到農場檢查蜂箱,「看看巢板有沒有足夠的花蜜和花粉,要確保每個蜂箱的狀態是OK的,狀態不OK例如不夠食物、沒有產卵,其實可能代表整個蜂群的狀態都不好。」

Beetales成員正檢查巢板

這些放置於蜂箱內的人工巢板,原來都可以初見蜂群特性。最上面一行是已完成釀造的蜜糖,甜度最高;稍落些少是工蜂們收集回來的花蜜,未完成整個釀造過程。巢板較中間的位置用來儲存花粉食物,混合蜜糖後會搓成麵包那樣,放在巢房內儲糧。而最底通常都是生蛋的位置,當見到黃色那些就是已由卵變成蟲蛹,幼蟲會肚一些絲出來封蓋。當發現蜂箱或族群出現問題,都要馬上去處理。

Beetales骨幹成員Harry本身從事樹木相關工作,後來希望在保育方面發展,深思下開展學習養蜂事業:「第一全世界都在講蜜蜂的保育,第二在香港都是一個較夕陽的行業,所以想趁這兩件事同時做兩項保育,即是蜜蜂的保育和行業的保育。」

養蜂知易行難,技能以外選址也重要。他們其中一個落腳點位於牛潭尾新興農場,當時考慮點是視乎周邊環境,要有適合的花和蜜源,亦不太受遊人打擾的地方。因緣際遇認識新興農場,「首先它位處舊村,附近很多龍眼荔枝樹,本身亦有很多作物,加上附近有山,不同季節都有適合蜜源。」

雖然合作過程順利,但大半年過去,Harry也感受到有機農場與一般養蜂的差異,環境和周邊水源,令養蜂的進展比想像中落後,族群的增長緩慢,亦有多次感染。

製作中的Bee Hotel

除了經濟出產,以保育為大目標時,Beetales也在蜂箱旁邊一個Bee Hotel:「在外國養蜂都會同時做。Bee Hotel是甚麼?其實原來有種蜂不產蜜,也沒有群落,即是牠不會幾百隻在一起,只會獨居於小洞中。牠為何是保育重點?因為牠傳播花粉能力比蜜蜂還要強,比較大隻,可以帶更多花粉,飛行距離也較長。所以通常做蜜蜂保育除養蜂外,都會做Bee Hotel,讓這些獨居蜂都可以一起在這地方一起居住。」

「在這過程中,亦可以提升整個範圍的蜜蜂數量,亦配合自然保育中全球蜜蜂數量在減少的說法,想用這方法去幫手這件事。」

早期蜂箱狀態

Beetales在牛潭尾大半年,明白單純生產蜜糖其實無法維持生產,產量不多而市場也不太大。「所以我們都很希望除了自己出產少量蜜糖,都想同一些手作製品拉上關係,想用到蜜糖和蜂蠟,因為蜂蠟是很多手作品的原料,例如肥皂、唇膏,我們都想透過蜜蜂的副產品去生產不同產品支持整件事。」

「另一點我們都想同不同農場合作,希望可以透過這件事,有互利的關係,令他們的作物有更好的授粉狀態,可以有更多的出產。」

探索更多來自 阡陌之間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