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曲終人散,220萬人用選票表達自己對社會的想像和期望。不過在一些仍然有人居住的偏遠離島,政府未必會為他們開設投票站。他們的政治訴求、或社區面對危機時,又如何表達出來呢?
位於鯉魚門海峽外、西貢區坑口東選區的東龍島現有四名選民。今屆選舉事務處並沒有在東龍島設立投票站,該四名選民如果想投票,就要去到坑口港澳信義會小學。由東龍島出發往港澳信義會小學,首先要乘大約30分鐘街渡,到西灣河或油塘三家村,再轉乘港鐵方能到達,交通時間動輒2小時。
到底東龍島這四位選民有沒有投票?他們又關心甚麼議題?我們去到實地了解一下。
留守的老人
現年88歲、南堂村合全士多的徐老太,是現時島上最年長的長者,20多歲來到東龍島,以養豬維生,現時士多附近依然有廢置豬欄的痕跡。
徐老太說,東龍島分兩條小村,分別是近洪聖廟碼頭的南堂村,以及近營地的南堂頭村,又以前者較多人家居住,現時共有22戶,大部分都是50-60年代來到島上,當時以務農、養豬維生。
徐老太憶述,以前每日都有街渡來往西灣河,「最多人的時候,有過百戶人家!」到了70年代,政府收回禽畜牌照,不少村民被逼出外打工,年老的村民留下開辦士多做遊客生意。現時長期在島上居住的村民只有大約5-6人。
1984年,中華電力開始在島上鋪設電力設施,徐老太同年起開設合全士多,又自設蜂場造蜜糖,自至今已經超過32年。遊人愈來愈多,但街渡班次卻愈來愈少:「以前每日都有船,後來只有星期六、日才有船。」

訪談之間,徐老太提起最多的都是船期。最初,往來西灣河的街渡由「林記」經營,後來頂手予附近漁排一位船家「勝哥」營運。可是,在九十年代開始,「珊瑚海」開辦油塘假日線加入競爭,加上島民愈來愈少、維修費愈來愈高、政府無補貼(政府過去幾位一直補貼離島渡輪服務,但對於街渡的營運則沒有政策),最終停辦,並交由現時的「梁記」營運。兩條航線維持週末開航,若島民平日有需要出香港,勝哥依然會開船接載他們出市區:「但一次百幾蚊,很貴。」
另外,以往醫管局會派一艘醫療船「慈航」或「慈雲」定期為島民診症。但由於離島人口老化,到了2008年醫療船只有二千多人次的使用率,醫管局在2009年將兩船退役,後來更終止了醫療船服務。「現在有急事,會打給水警,他們會馬上到。」不過,平時的看病覆診,也必定要到市區去。

南堂村的徐老太最關心的時船班問題,但她沒有出去投票,而她的家人也沒有以東龍島作為登記地址。據村民所述,由於歷史因素,搬出去居住的島民一般都只會住在西灣河、筲箕灣一帶,與所屬的西貢、將軍坑口東選區連繫不大。年青、在外居住的島民大部分都在該帶居住,也自然以港島地址做選民登記地址或收信。
無村長的村
由南堂村沿山路走大約20分鐘,就到了另一條南堂頭村。這裡村民較少,只有4-6戶,阿黃是其中一位。他在1967年來到東龍島養豬,豬牌被收後開設了南園士多:「現在仍有種少許木瓜和生果,但菜就種不了,野豬太多。」
在附近經營另一間士多「新創意」的余仔,也是少數的留守村民。他說,以前的村長林允(一說是陳姓村長)過身後,島上一直未有再選出村長。
「村長已經移民(上天國)了,議員之類的……從來都不會來這裡。」退了休的余仔又說,知道票站位於坑口,但自己已不問世事,所以也不會出去投票。有緊急需要時,就找水警協助。
但這個與世無爭的社區也不是沒有危機,2015年,土木工程拓展處建議在南堂頭附近興建骨灰龕場,受到行山人士和島民的反對:「好像有幾個鬼佬搞反對,但我們只有十多戶村民,也做不了甚麼。」余仔說,政府已經在南堂頭剷去部分植被做測量,在山上也找到去年做測量的痕跡,不過是否動工無人知曉。

在選舉政治的舞台外,許多小社區和群體所關切的議題,似乎常常都埋沒有時代洪流之中;東龍島面對的也許是「小問題」,然而這些「小問題」,卻正是每個人現正在社區裡都要面對的。
至於投票站問題,選舉事務處高級選舉事務主任邱天蘊回覆查詢時表示,在物色地方用作投票站時,會考慮多方面因素,例如選民人數以及場地的面積、位置和殘疾人士設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