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滘乾坑綠化地帶去年被改劃為低密度住宅,多戶非原居民面臨被收地迫遷。由於網上能夠找到關於乾坑的歷史資料絕少,村民與組織者在過去數星期在土地契約、查冊及口述故事中,嘗試重組這條樟樹灘邊緣的散村歷史。
乾坑位於大埔公路12咪半(可參考:祟基學院為11咪半,松仔園為14咪),在50年代起有人居住。現今的乾坑由兩部分組成,包括「樟樹灘」巴士站佛像旁邊上去的小路,另一部分是乾坑河旁的河谷,總共有15戶居住。
翻查土地註冊處資料,乾坑現存的私人地段大部分土地原屬樟樹灘鄉(包括了現今的樟樹灘村、大埔尾村及赤坭坪村)江氏家族擁有,後來漸漸分拆、售予不同人士及商人。亦有人興建了三棟丁屋(千霞別墅),但已經補地價出售成為一般村屋。而村內亦有三座私人大宅,周邊土地通過短期批租的方式成為大宅一部分。現時村內一共有10個私人地段。
根據村民所述,大部分村民都在1950-60年代遷入乾坑。二次大戰後,香港、九龍市區人口大幅增加,鄉村人口亦有所增長,由於當時城市化未發現時成熟,殖民地政府為鼓勵市民開發新界土地耕作。除了由原居民擁有的《集體官契》舊契農地、祖堂地外,政府亦會向市民出租官地並發出牌照,是為「租用官地牌照」(Crown Land Permit),俗稱「農地牌照」。

就是這樣,乾坑多幅土地當年就以這種形式批出,村民陸續來到這裡生活和耕作,最長的已經住上四代人。當時,他們都會為自己的農地命名,千霞小路上、黃氏的農地稱為「嘉密園」,而乾坑河邊、曾氏的農地就稱為「生生園」。
這兩個地名昔日被郵政署承認為合法地址,例如「大埔道13咪半生生園」。我們亦在在生生園的牌照上發現一些lot線的痕跡,這些lot線內的地段編號至今已不復存在,但我們在土地註冊處的文件中,也找不到這些編號最初由甚麼人持有。
無論如何,村民就這樣在大埔道(今大埔公路大埔滘段)13-13咪半的山坡上開始生活。乾坑倚著大帽山,村民一直就利用山水維生,開山劈石、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據「嘉密園」的阿黃所述,起初大埔道旁建築極少,救護員、消防員需要打電話時,都要問「嘉密園」借電話。
村內的農業以果樹、雞棚、豬棚為主,部分種子和技術則由嘉道理農業輔助會(KAAA)傳授,產出就拿去大埔墟、太和市為襯墟,部分果實亦會向大埔道沿途的客家婆婆銷售,她們也會將收集到的作物拿去大埔滘碼頭、大埔墟擺攤。
村內的小童則會到樟樹灘場的「樹人學校」就讀。另外大埔道13咪半的對面亦有一間聖基道兒童院,內設一間基石小學。

後來,政府政策不支持本地散養禽畜產茶,村民亦相繼放棄。現時村內的農業以少量果樹、小型耕作為主,村民亦從事不同種類的工作,例如園藝農業、運輸等。
根據《集體官契》、《丈量約份地圖》及附屬文件,村內在80年代開始有丁屋及洋房發展,這些項目也沒有特別對其他村民造成影響,不過與今日的地段索引圖對比,發現多幅私人土地均變成官地。
而現時村內有不少土地均以短期租約或農地牌照形式租出,但部分租約在回歸前後被取消,也沒有續期。由於大部分村民都居住在登記寮屋或牌照屋內,所以即使未有續租,土地也不需要被徵收。
在規劃上,乾坑地區緊貼大埔滘山谷,大埔滘是香港罕有的原生森林,故被劃為自然保育區。由於乾坑已有一定人為開發,故被列為綠化帶。但村內的乾坑河兩旁,至今依然保持森林景觀。


現在的乾坑村民,大多數是50-60年代開始在此開荒及居住。文獻上極少有對這地區的歷史記錄,於是將村民口述的經歷寫下,作為日後研究散村發展的小記錄。
由草山上流下來的水,經不同溪流與河道流出大海;這些河道經長年的改變,並在相鄰的地方通出吐露港,形成了大埔滘(「滘」即是水流相通之處)。在人類發展史裡,有河、有水源的地方,都較容易孕育出聚落:流向大埔墟的大埔河,出現了打鐵刃、新屋家、碗窰等村落;大埔滘河則成為荔枝坑、松仔園的水源;而乾坑及再下游的樟樹灘坑(兩坑是一脈相承的,樟樹灘和大埔尾的村民均認為這是兩村的龍脈),也塑造了沿岸的農業區。
乾坑之名緣於過往冬季時,溪流經常乾涸。不過到了夏天,又經常氾濫,形成了微型的氾濫平原。加上大埔滘是香港少見、尚能保持原貌的次生(甚至是原生森林),土地肥沃,村民估計當地早於開荒前,已有耕作歷史。而現存的文件顯示,當地50年代開始有土地批租活動;但集體官契亦記載,當地1900年代前或已有一定農業活動。
乾坑在冬季經常乾涸,夏季卻又太多水,而且在山坡地底以岩石為主(應該是花崗岩),無法開井,村民在冬季只能上山尋找水源。而在開荒期間,就將打碎的岩石搬到河邊,以作防洪。
乾坑農業以養豬、養雞及蔬菜為主,也有一定的果類作物。以前有些客家阿娘會在大埔道沿線收集蔬果,並拿到大埔滘火車站/大埔滘碼頭,或者大埔墟/太和市襯墟或擺賣。在農業以外,乾坑亦有婦女會在家中做手工(如膠轆、公仔等)賺取外快。
(文:乾坑村民自救組)
註:咪是mile,即是英里,代表乾坑距離尖沙咀碼頭(經大埔道、彌敦道)12英里。由於過往新界進出九龍的道路只有青山道(嘉頓至元朗)、大埔道(嘉頓至上水)及清水灣道,這三條路至今部分地方依然以此方方式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