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米業初探:進口大米與本地稻米

下晝落田的時候,突然有位西裝男入農場說想睇睇稻米。他是一位本地米行負責人,看到報紙的訪問後自己走入農場想看看香港的本地米,離開前也用高價買了兩株稻穗回去研究。這位米商是失望的,因為全香港的稻米農業加起來應該都不及泰國、越南一個農場的生產量。

香港政府是在1919年後開始管制香港食米,當年東亞地區食米短缺,加上米商囤積居奇,米價大漲,於是出現市民搶劫米行等事件。時任港督施勳其後宣佈政府會承辦及收購私人所有存貨的大米,禁止本地米出口並固定價錢,又向國民政府求助入口中(華民)國的大米。同時立法局通過,港督在有需要時可以徵收米商存貨,以及限制米商進口配額都有限制。

直到90年代中後期開始,政府以促進自由貿易、加強競爭為由,逐漸開放大米市場,2003年起更取消配額制度,開放更多米商註冊,只維持最低儲備。政府規定,這220間米行需要共同承擔提供全港15日供應的存貨,約為13500公噸,每間進口商需要保存上一個進口期17%的存貨,但對比以往限制也小得多。而為免有人走私大米、抬高米價,市民入境香港時不得帶超過15kg大米入境。

至於香港本地稻米的生產,過往曾經輝煌一時,50/60年代以前,除了元朗絲苗以外,很多鄉村以往都有一大片稻田,鄉議局的標誌上也有兩根稻穗,印證了歷史。中間的變遷和發展不熟書所以不講太多,簡而言之就是當年的原居民為糊口不願再耕田種米,他們的上一代就將田地荒廢、或者給予非原居民/難民耕種,於是本地農業格局就由稻田變了菜田主導,而且是小農為主。即使是在攸潭美所種植的稻米,嚴格來講也只能說是「本地生產」,但卻不是「本地米」。本地米的米種,很大部分都已經失傳。

本地生產的稻米並不常發售,平均每公斤要達80-100元,而進口米平均每公斤5.6元,當然進口的米也可能是經過很多對當地農民的剝削,才會賣這個價錢,但即使如此,兩者之間的差異依然是差天共地。即使今日我們提出要「復興」本地米,嘗試重新培植香港種的稻米,也深深明白本地米中短期內不可能成為一種市民大眾的常規主糧。

當然米還是要種的,某程度上是要證明,一餐飯的所有食材,都能夠在本地生產。如果能開拓農業更多可能性,重新提升香港糧食自給率,不只是為農夫生計,更是為不同階層打開缺口,減低對進口食物的依賴之餘,鼓勵墟市、地產地銷,讓食材價格不會因為租金而變得昂貴,令低下階層都可以用合理、公義的價錢(對農夫而言,也是對大眾而言)負擔本地有機種植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