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常常詭辯,將基層住屋需要,與保育、守護綠化地、鄉村村民對立起來。聽過同行者問,如果東北全部地都起公屋,我們還有反對收地的理由嗎?
那當然是有的。香港的土地問題並非供應不足,事實上,在公營房屋需求短缺的時候,政府仍是不斷賣地予私人發展商、容許市建局起豪宅、港鐵上蓋起私樓。
在現時的財金制度下,香港所有賣地收入均會撥落用作基建、民生設施的「基本工程儲備基金」,而不會撥入其他項目之中。愈多基建——尤其是大白象基建,就愈需要賣地起樓來賺經費。地產商高價買地後,當然不想樓價下跌,會嚴格控制推出市場的單位數;同一時間,適合作大型公營房屋的土地,很一部分都被地產商買走,公營房屋愈少,私樓就會愈貴,結果是在去年公屋落成量跟私樓落成量已達1:1。

橫洲附近的前元朗邨用地原本重建後會興建三棟公屋、合共2000伙單位;但當時政府以「有區議員認為私樓和綜合發展項目可以改善區內失業問題」為由,將一半土地拍賣起私樓。最終重建後的元朗邨土地,只能提供438伙公屋單位(今日的朗晴邨),其餘土地就成為了長實限呎樓「世宙」,合共1129伙豪宅。然後政府就說要開發綠化地帶,開發郊野公園和填海去解決「住屋問題」。在發展的時候又因為無錢起,然後將開發後的土地再賣予地產商賺錢。不解決根本性的財政結構問題,以上的循環只會不斷發生。
環境保護、守護鄉村絕對不應與基層居住權對立。整個社會的資源不只有住屋單位、居住權也不止於「上樓」。綠化地帶、鄉郊農地和海洋,理應也是每個階層都有權享用的資源,綠地可以抑制熱島的溫度,地產地銷的農村、墟市、魚市場可以減低購買本地菜的成本,讓基層也可以用合理價錢買到安全、新鮮的農作物,農夫也可以得到公義、合理的收入,不需要被運輸和租金分薄收益。天然資源不只屬於今世代的人,也是未來後代的重要資產。

橫洲綠化帶消失後,元朗的夏天不經不覺間又會升幾度,朗屏邨在未來幾年不會有安寧日子,住在附近的人更容易病,有錢人可以看私家醫生,但窮人看的公共醫療體制卻已經崩潰,無法應付。本來已在衣食住行都被榨取的窮人,在無形之中間接成為了橫洲拆村的受害者。
有人會選擇令自己變強、賺錢,使自己能在不合理的生活成本下繼續維持生活,那其實也是一種「自保」的面對方式。但既然抱著為更多人創造更好世界的意志,所以就要更盡力的反駁詭辯、扣連議題。守護橫洲綠化帶、守護本地農村,沒有人是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