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農志業:超越家國界限的農業承傳

香港不是農業大國,不少耕作技術和知識,都靠一代傳一代,由老農夫口耳相傳給新一代青農。不過,有些作物在香港失傳已久,尤其近年流行種米,師傅不是沒有,但僧多粥少,在香港學種米的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多次撞板。

台東池上鄉青農魏瑞廷,通常叫他做天之驕子,這三年多次來港分享種米心得,他發現了香港的種米青農一個很有趣的共通點:「我在這邊見到很多奇怪的……算是亂象吧,這邊的青農為了種稻米,可能有時候稻米的品種,像他們會拿甚麼廣東絲苗、元朗絲苗,然後又有台灣的高雄139、日本的月光米,又有甚麼台梗9號、2號,昨天還看到了泰國的黑米……」

「其實我要跟大家講,就講種黑米好了,你找一塊地第一次種黑米,你以後所有的地,因為我們在採收時,種子會掉到泥土裡面,你下一次種的稻米會跟黑米混雜,你只要種黑米一次,至少要三期或四期,大概兩年的時間,它才有辦法全部代謝完,所以不要輕易去種黑米。」

四天行程,一日看田、一日看農產店,他的香港之旅,很不一樣。

魏瑞廷自國軍退伍後在宜蘭定居工作,9年前回到池上,希望在故鄉土地上實踐故鄉永續耕作,以生態友善、有機種植的方式,承傳池上米。當年台灣米商壟斷米價,接手農場後實行「自己的稻米自己賣」,將自家米田的作物打造「池上禾穀坊」品牌,聞名台灣農業界。經過了層層嚴格的檢驗及三年的轉型期,池上禾穀坊米除了不噴農藥、不灑除草劑,更會將栽種有機池上米的過程,以紀錄片、文字、照片等形式上傳臉書,讓消費者也見到農人的辛勤。

9年過去,不但累積了銷量和熟客,魏瑞廷對土地的熱情,也超越了國界:「最初認識到香港有人種米這件事,其實是信哥(對,就是那位新田花農)在台灣的親友找我,後來香港的青農們邀請我來香港交流,於是幾乎每年都來一次了。」

「香港的青農是為理念、理想而耕種,所以走來一起意見就會多,這是很正常的事。我很多時都自己一個人在田裡工作,要賺錢啊。」魏瑞廷說,自己在池上種了近10公頃地,基本上巡田都要動用機器;香港即使是最大的塱原、二澳、牛潭尾、荔枝窩等米田,也不到他的十分之一。「但這裡的青農都十分開心,為同一個目標而做。」

「如果香港沒有這些青農繼續去推動栽種、農業技術之類的東西的話,我相信應該過不久現在的小朋友,他應該會跟你說稻米是一出來生長在袋子裡?那蔬菜是不是在種在雪櫃裡?所以我覺得還是要多參加像新興農場或八鄉小隊這一類體驗的活動,可以加入他們的穀東,然後讓大家去了解農產品是怎樣生產的,而不是說我付錢,然後農產品就出來了,不是這樣,農業品是必須經過像過去講的,『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樣子過來的。」

至於亂象要如何改正?「選我種的139吧,我種的米就是最好了!」

(2018年3月13日原刊於基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