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日光繼續照亮海島

大嶼山與維港之間有座小島,名字有幾個。正式的名稱「周公島」記念首位登島的周某,副名與英文名「日光島」(Sunshine Island),林志毅(林伯)認為最初是日軍佔領時改的,寓意「日本的光芒」。

這些說法是否可信,都無人知曉。不過如果連林伯都不知道,全香港應該也沒有太多人會了解這座小島的故事。它位於喜靈洲東北角,聽說以往居民不少,全盛時期過百戶人,大多以農業維生。由於基建缺乏,無水無電無碼頭,村民漸漸離開;但林伯卻逆流而上,與周公島結下四十幾年的不解緣。

不受拘束的自由人

林伯今年76歲,1975年來港,在周公島斷斷續續住了近40年,是現時唯一會定期回島的人。

林伯每次回去第一件事是安床,「工作這麼辛苦,當然要為晚上好好休息做好準備。」他說,一天下來,要做的東西都有很多。「一起身要游水,游完要種植。我塊田有好多作物,種了十幾棵火龍果、紫蘇……如果七月八月過來,可以吃到大樹菠蘿。」野草長得快,林伯每次回去都要開路和除草。

旁人見他辛苦,他自言老了,沒有太多力氣去打理小島。「不是孤單,是覺得一個人做不到些甚麼。所以想令多一點人來這個小島。」兒子阿正說,五兄弟姊妹和媽媽「話到無得再話」,他認同父親有自由靈魂,家人只能由他去。

IMG_4712.jpg
阿正、林伯、林太

有感情才能愛小島

年輕時林伯辦雜誌任職編輯,因工作繁重,捱壞了身子,做過腸道手術。他聽取醫生建議,找個安靜、空氣清新的地方休養。

他在1978年選址周公島,當時島上只餘下四戶人家。住了一年多後,又因獲邀辦報紙離開小島。但他幾乎每到假日便會回去。退休後,留在周公島的時間更長,常獨自在小島住上一個月。近年身體變差,要經常覆診,一個月只能登島一遍,逗留一星期或十多天。

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香港過了一個多月,島上的塌樹仍未有清理,堵塞大部分道路。林伯笑言:「無路就條條都是路。」

林伯在充滿塌樹的山頭,急不及待帶我們認識水井、涼亭、從前最美的石屋,還有他念念不忘的豬欄與農田。他並不急著讓我們看他的石屋,反倒要趕著把島上的其他事物告訴我們。他不在意我們在意的「林伯生活」,他在意讓我們知道島上的種種歷史,他心中小島重要的東西。

DJI_0006.JPG
被颱風破壞的林宅

自然共存、迎合人類?

島上有罕見的生物,如白腹海鵰及瀕危原生物種鮑氏雙足蜥。他略略數算著,島上有十幾種蟻,以前常見山雞、野雞、了哥,也有赤鏈蛇和青竹蛇,還有貓頭鷹。面對可能會傷害自己的昆蟲,林伯會採用天然方法適應,「從來這個島都不用化肥不用藥。」

「想把蛇趕走,除了用硫磺,還可以養兩條水蛇,牠們無毒的。當牠們建立地盤,其他蛇就不會來。」他分析道。

他說話總是意味深長。「人呢,很有趣的,意志和思想會主導你做事。」他說。所以他強調從小的教育很重要,與大自然共存,以至站立它的角度行動,都是入血的理智和情感所指導。

他以自身教曉人們,讓自己適應大自然才叫做共存,而非改變自然環境以製造合適居住的地方。

海中心填海不可取

周公島在2015年正式被漁農自然護理署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按政府的規劃意向,此小島不宜進行發展,以保存具特殊科學價值的景物。不過與此同時,在2016年開始諮詢的「2030+規劃」、2018年公佈的「明日大嶼」願景裡,政府在香港島及大嶼山間建人工島,即在周公島、坪洲、交椅洲、喜靈洲中間大規模填海。

林伯指,無論國外還是香港,以往填海全都是在陸地邊緣、和在淺水地區。在海中央和深海中填海則沒有成功先例。「無一個地方像香港般大規模盲目地,甚至可說瘋狂地在海的中央通道、重要流域填海,是很罕有的。」他連忙解釋,「成本大,水流急,對生態的破壇、環境的污染非常大。」

DJI_0016.JPG

他對政府提出的填海方式也有所保留,「長遠來說,阻擋不住海流。因為大自然是這樣流動就是這樣流動,你阻擋它也阻擋不住。你破壞大自然,將來後代一定受大自然的對抗及報復。林鄭說是為下一代,但這樣做,是毀壞了千秋萬代。」

他指由於海流不暢通,加上海洋污染物因海循環問題而堵塞,海洋含氧量也會出現問題,定對生態及人類造成禍害。「想將海洋搞番好也無辦法。」他指這是損人不利己的做法。

「土地填海歸政府,但海洋是屬於市民的,點解你(政府)不考慮這個因素呢?」他反問。

林伯並非反對所有填海的計劃,但他強調不要在通出珠江、南海及澳門的主航道填海,因沙泥會阻擋水流,造成的損害很大。他指出不是百分百反填海,只要政府有齊全設備、在淺水區由內陸伸延出去填海,以及有堪探和透澈的了解,才可填海。

Clip0001.00_09_43_17.Still001.jpg
這片海可以留得住嗎?

如果沒有了周公島⋯⋯

他不想放棄小島,也直言「家人不太喜歡」,但他老年退化了,要有個空氣清新的地方才行。他對小島有眷戀,家人也很明白。林太不喜歡林伯收集二手東西,雜物堆積如山,地方亂糟糟的。

看到林伯儲下的一疊疊尼龍布碎,他說要參照外國拿來鋪路,林太則不理解。「溶溶爛爛,只得他才會喜歡(這裡)。」她後來補上一句,「不過如果沒有亂糟糟,我都喜歡的。」(除了上島,林伯還有其他喜歡的東西嗎?)「無啦。」林太失笑地說。她擔心沒有了周公島,林伯會很悶悶不樂。

林伯喜歡大自然,即使他近年身體大不如前,仍無想過放棄偶爾登島。被問到沒有了周公島,他也希望能另覓島嶼休養。但為已不是周公島感唏噓。

而更多的是,以島上最後一名島民的身分,守護周公島。「理性方面,有我在這裡,可以保護這裡。絕對不讓人做傷害這個島的事。」他舉出早年有黑社會的人想跟他合作做種大麻生意、有人談建貨櫃場,甚至建纜車等,他一律堅決拒絕。

他很注重對下一代的教育,歡迎小島用作綠色教學。「對下一代好的事絕對無問題。」他指出,政府雖沒有實際行動支持或推動,但若用作教學用途也不用通報。「這個島要做有利香港的事」,是這個島主、也是唯一島民最大的心願。

但願海洋永在,日光小島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