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走遍了新界大大小小的鄉村,當中南涌的風景最令人印象深刻。
雖然如此,以前行經南涌總是匆匆路過,又或者已經日落。第一次去南涌,是活耕建養地協會成立不久,跟土地小學入去食晚飯。由於路程遙遠,曾經有半刻懷疑過成班後生仔被賣去荒山野嶺勞改。好在飯很好吃,四圍傳來的蟲鳴聲也很悅耳。
今次到訪,主要是朋友Zoey邀請我們想介紹一下週末的塘邊市集。

Zoey是東北抗爭運動時認識的朋友,很久以前已參與在菜園村等抗爭運動。去年她再一次回歸大地,參與了南涌活耕建養地協會的工作。「活是整全的生活 ,即是人與土地和心靈保持平衡和親密的關係 ,並向大自然學習 ;耕是耕作,我們會在這個社區以永續、土地友善的農法耕種;建是建設,我們也主張利用在地天然的材料去興建綠色建築。」
「過去一年在這裡工作,都深深感到大自然療癒的力量。無論生活多麼挫敗,有幾無力,一回到大自然,被大地母親擁抱,就會覺得甚麼都不重要——或者是他會告訴你,只要順應自然,一切就會ok,這是我自己在此生活的感覺。」
南涌的自然,其實也不完全「自然」。南涌有兩條石澗,當中有不同大小並且互通的壺穴,溪澗往下匯聚至南涌河,河水挾帶沙泥漫流,形成泛濫平原;開基者再起基圍與田壆,建成肥沃的農地,種植水稻。

80年代開始, 政府修建船灣淡水湖 , 南涌豐富水資源經過引水道引入集水區,村民唯有將禾田變為魚塘,但養殖魚後卻沒法跟大陸供應競爭,自此魚塘日漸荒廢,處於鹹淡水交界地因而形成濕地。
2010年代,在南涌耕作的有機農夫發起「南涌養地運動」,他們所屬的香港永續農業關注協會 徵集過百名熱心的朋友組成「養地人」,共同籌措資金向村民購置四千多尺土地, 並租下110斗(約80萬尺)魚塘地,為期三年,以保育南涌的生態環境,並推動永續農業生產。三年後, 香港永續農業關注協會退出,部分養地人成立活耕建養地協會,延續養地工作。協會成員包括農夫、大學教授、社工、藝術家等跨專業人士,亦有駐場農夫打理日常農務。 協會將會在今個週末,舉辦這個年代第一場塘邊市集。
在香港,跟農業相關的工作並不止於種植和銷售;在這高樓林立的社會裡,回流去農村做耕作的社群,除了追求生產,也希望通過自身的實踐,提醒社會金錢以外的意義。我認識的Zoey上幾份工作,都類似做這樣的事情。

「南涌是一個很美麗的地方,有山有水,位於鹹淡水的交界,有濕地,生態豐富,在香港確實是買少見少,而這裡偏僻都有偏僻好,少人出入保持到寧靜,其實很希望多些人都可以享受這個美景。」
在街頭以外,有些改變還是在有人慢慢地進行中。塘邊市集的活動,既有純正本土的農產銷售、以傳統智慧加工的小吃;也有訴說歷史和人文地景的 文化導賞 、 寫生體驗 ,也有回應最近廣泛性地出現的情感創傷、營火會。
南涌的風景,很難用攝影記下來,親自感覺才美好。
「南涌是一個很美麗的地方,有山有水,位於鹹淡水的交界,有濕地,生態豐富,在香港確實是買少見少,而這裡偏僻都有偏僻好,少人出入保持到寧靜,其實很希望多些人都可以享受這個美景。」
「香港過去半年經歷了很大創傷,無論帶著甚麼情緒來,都希望可以借這裡的綠色視野,讓情緒放低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