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農作產銷現況

社會對本地農產品仍然有一定需求,但由於資訊落差,以及香港農業整體營運環境等因素,時常都會聽到想買本地菜的人不知有何平台,而種菜的農夫又找不到銷售的途徑。

今日我們在中大山城農墟,找來了藍妹有機農場的農友,分享現時本地有機農業的現況。

「我們現時主要有三個銷售渠道,一是星期日的農墟,另外是自己訂貨上門,還有有時會在些巡禮式的小型農墟。」

除了個別出售本地農產為主的菜檔和農墟,本地農作比較少在零售店出售,多數都是以訂菜為主,為甚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因為拿捏不到消費者的數量,將貨品攤出來,客人今天不來,令農作物無法銷售,銷售不到又不新鮮,這是本土有機農夫的難處。」

「訂菜當然最好, 收到幾多訂單就在農田收割幾多,一點都不會浪費。但難處是,我們收割時品質有些瑕疵,可能消費者會誤會,我們故意將次品賣給消費者。其實農夫不會這樣做,只不過很難解釋,為甚麼瑕疵還要給我?這是有機作物無可避免的問題,這是訂貨送貨的弊端。」

農作品種多產量少

本地農業另一個挑戰,是作物本身有季節性的限制。而本地大多數有機農夫,作物種類亦都會比慣行耕作多,亦引起另一個問題。農作物的售價,亦是令人卻步的原因。

「例如菜心,香港人最愛吃菜心,也是最健康的菜。但菜心的生長環境需要比較涼冷的天氣,在香港炎熱的夏天是很難種。但因為很多對農業認識不多的人總會問,為甚麼出面街市有但你們種不到,如此種種,就覺得我們供求不到,會選擇其他產品不再選擇本地農產。」

「有機因為幾個因素令它貴,本地的田租、人工、燈油火蠟貴必需要付出。另一個更大的原因是我們的產量不能規範化,不能規模生產,生產成本相對增加很多。例如我有一大塊田,很有規模地種植一種作物,產能會高很多。香港就是受著如此種種的限制,例如剛說的田租貴、想種更大地方又沒有,每種作物一行一行的種,這真是很大成本。」

雖然本地農業面對很多挑戰,不過農夫亦都提到,只要香港人繼續支持本地生產,同時更多不同專長的人將新思維帶入農業,農業仍然會有發展的空間。

了解過本地有機農產的銷售情況,其實香港現時仍有不少農夫,因為種種原因維持稱為常規或者慣行的耕作方式。他們是如何將蔬菜賣去市場呢?我們找來在蕉徑耕種的農夫文哥介紹現時常規農業的產銷情況。

「我們本身有一個字號,經過菜聯社(新界蔬菜產銷合作社有限責任聯合總社),菜聯社在我們村口(菜站)收菜,收到的菜交去長沙灣(副食品批發市場)賣給街市檔的買手,再去街市。」

「農夫是負責耕田、種菜,好難做銷售,銷售是很困難的事。農夫只有一雙手,種得田就不能做零售,零售者賣幾多錢農夫是不理會的。常規農夫的職責主要求量產,價錢當然重要,但如果沒有產量,你給一百元一斤,但一日只生產一斤是無用的;但如果三元一斤,生產到一百斤一天,已經有三百元。所以常規菜要計量。」

統營不專賣本地菜 常規菜難銷售

雖然本地菜同有機菜,在菜味和新鮮度有優勢,但為何銷售上仍然如此困難?

「香港很難分辨新界菜與大陸菜,很多香港人都無食過正宗本地農產品,本身蔬菜的味道已經被遺忘,已經不合道正宗蔬菜的味道。沒比較之下當然是找便宜的,不知道質素的話當然不會特意要求新界菜,甚至因為本地菜只供應了1.9%的市場,有錢消費都找不到新界菜。因為政府本身沒有設立一些地點告訴公眾有正宗的新界菜、農產品,不一定是蔬菜,生果也可以是本地農產品。」

「其實我們的銷售點太少,還有有些地方黑心點,聲稱賣本地菜但實際上是大陸菜,消費者根本分不清,所以食開新界菜的也要讓他們有信心才會去買。」

農產有價無市唯有倒海

由於菜統處同時會銷售大陸菜,亦有個別合作社成員以本地同大陸菜相撞的品種,價錢上完全無法競爭,甚至存在將農作物「倒海」的情況。

「其實倒海的話,好視乎大陸落的蔬菜,大陸菜菜源充足,而我們的蔬果品種撞正的話,大陸菜又當然會較平、也會比較靚仔,挑過才運落來。但本地蔬菜可能不夠美觀都會照出,搏它能賣點價錢,好的一籮、差一點的一籮照出去。可能賣了一籮好的,較差的就無人要,因為大陸菜太多,差一點的本地菜就要棄掉。」

「甚至有些時令菜例如唐芹,基本上新年時才會用得比較多,如果早了一星期,基本上一大批量產市場就會銷售不到,因為這些不是做主菜而是香菜。其實市場飽和了便要倒,因為它不是主要食材,又例如臭草,主要用途是煲紅豆沙、綠豆沙才會落臭草,平時很少用到。大量生產時可以五元一斤,但季節不對、它會自己死的,就算死剩種都可以去到二百元一斤,又是需求問題。但農友控制不到,你種一百棵死了九十九棵,剩低一棵賣二百幾元有甚麼用?那一棵剪不到一斤,天氣限制了它的價錢,所以你種大路菜,會被大陸市場頂死;種一些特別的菜,自己都沒保證,自己都保證不到自己一定有(量產)。」

每斤多五蚊 農夫可維生

那如何改變現時由市場和買手決定價錢的情況呢?現時經菜統處賣出的常規菜價錢,很難令農夫賺取合理收入。以生菜為例,2020年1月20日長沙灣批發價只做到三元一斤,同期新田一位常規農夫向附近居民用直銷方式就賣到十元一斤。文哥認為,政府應該提供一個本地農產品專用的銷售點,由農夫決定價錢。而香港人如果想表達對本地農業的支持,只要每斤菜多付五元:

「原本預每斤十元的,你付十五元,就已經幫到農夫。為何?因為那十五元直接給農夫。雖然你在街市付款,但街市都會拿貴點的價錢。有一樣東西叫貴買賣賣,只要貨物有質素而客人付得起錢,很多客人不介意,最緊要有質素。但香港人肯不肯多付五元,是一個家庭、一餐多五元,不是一個人。那五元可能有兩個半給了農夫、兩個半給了街市,不出奇,但農夫至少多兩個半。以一日出一百斤就多了二百五十元,那二百五十元不是甚麼,是毛利,我肥料、人工始終落了那麼多,但多了二百五十元毛利就已差好遠。」

「就差五元,但願不願給這五元一斤呢?我相信不會有很多人願意,因為他感覺不到那五元落農夫袋,而是落了街市袋。正常的話應該設立一個位置只賣本地農產品,農夫自己控制價錢,我認為這貨品值十五元農夫就叫價十五元,街市願意同十五元成本價買,之後再轉售用賣幾多錢是街市的問題。但農夫的十五元,計了毛利是生存到的就賣十五元,農夫也不會報廿五元,因為街會沒有利潤,只會自己玩死自己。所以正常應該有一個銷售點,讓農夫自己去叫價去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