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社會有著各式各樣危機時,大家才意會到本地農業的角色,這角色可能也談不上重要。就如最近的失救理髮店,社會對本地農產的需求本來就不高,只不過是因為外在因素,才令農業出現一些小陽春。
這些小陽春過往亦曾經出現,無論是毒菜事件之後本地農產多了曝光,還是肺炎早期塞爆農墟,每隔三兩年香港農業總會「興盛」一下;但當社會回復「正常」之時,本地農產的銷售也同時回復「正常」。所以要維繫消費者的購買習慣,需要有更多原因與意義。
於是我們很多時都會在媒體上聽到「香港都有種XX」、「本地原來都可以種到YY」,同伴認為這些語言的背後,都是充滿著都市人對本地農業的不信任,而流露出訝異的感覺。明明農業就是最古老的行業,即使新界菜歷史不算長,但亦已持續數十年,只不過是種整規模大幅縮減。
以「本地」作為行銷賣點,是近年才出現的方式。然而這種利用本土政治論述與潮流,販賣情感去吸引大眾支持,帶來的可能只是過眼雲煙式的小陽春。
新加入農業的同伴吃著農友免費送出、醜怪但同樣好味的薯仔,還有農場種植樹上熟的甜粟,沒有流露出驚天動地的表情,淡淡然地拋下一句:「原來是這種味道,好吃」。我們過著近田得食的日子,才有機會吃到樹上熟的新鮮水果、知道農作物真正的味道。
其實可能我們日常沒有了菜味的農產品,在新鮮採摘時亦同樣鮮味,可是味道在長途運輸之下散失,保質期也不及短途運輸的本地菜。如果有機會去到產地直購,我們也可能食到同等、甚或更出色的農產。
所以香港農業有甚麼值得支持的地方?當我們向社會疾呼保衛農業,我們又有甚麼值得香港人驕傲的農產品?這是在過去幾星期行村時,有農友提出的真實問題。
但這也是最重要的反思,如果我們到今日都只停留在「香港都有種本地XX」,用本土情懷情緒勒索消費者,並不會是香港農業的出路——當你買$100/公斤本地米,可能最終只是放左家中的一角「供奉」——雖然種米的勞動和各種成本,即使賣到到$100/斤都無法反映出來。
這幾個月成為農業見習生最大的體會,就是我們應該回到農業的根本,用質量將消費者留住,而非情懷。情懷是加分位,但那些罕有的新鮮、高質味道,才是告訴大家本地農產值得賣這個價。我相信香港農業靠著新鮮、品質,已值得市民支持。而產量則是大家未來努力的目標,業界朋友嘗試的「一萬斤冬瓜」是好開始,最近也聽到農友提到會致力提升產量,令到供應穩定,想客人不是one-off買,農場也不能one-off賣,這樣的農業也能更健康地成長。
最後是另一個呼籲和插曲,先講前者:因為疫情關係,不少農墟都要暫停。然而雖然明白大家很想有農產品可以送上門,可是送上門的時間和成本,很多時都是由農夫自行承擔。希望大家可以組織社區的共購隊,利用議辦、社區店舖甚至公共空間分菜,減輕農夫的運輸成本,空出的時間讓農夫可專注種植,增加產量,令更多人都可以買到本地菜。
再談後者,早幾日某農場一段文案引出了疑似小牛農莊相關人士,及後土盟從不同方面證實小牛農莊至今仍由陳姓莊主繼續運作,甚至可能繼續參與今年漁護署舉辦的西瓜節;而他本人也肆意在各個平台,繼續用fake news攻擊政見不同的農友。在此鄭重呼籲各位農業同工與業界,請務必與這個敗壞行業名聲的暴徒割蓆。
不過即使如此,我們也要繼續種好自己的農作物,做好產銷就自然不怕任何對手;同時我們也會即將為不同農場的焦點季節農產,當中也包括西瓜推出社區團購。
做好農業最基本的生產、銷售,就是我們參與農業工作的使命和責任,身土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