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排跟一位區議員食飯,他提起有意出社區報,可是現有團隊寫字技巧未算太好,想找幫手開一班教寫報導。以前有段時間常常要改文,改到老羞成怒,會覺得自己寫仲快啲。是無法將自己的技能傳授,還是唔識教人?「教別人的同時也就等於在教自己,把想法化為語言並傳給別人,有時也會讓你有新的領悟。而且自己沒有深刻理解的話,也沒法教給別人。」訓練班最後無開,但也想趁擱筆這段時間,嘗試整合經驗和心得。
相片、影像、文字是訊息的載體,只要有良好技巧就可以製造印象差異,改變觀感。不過當需要傳播的訊息是基於真實世界和真實事件,最重要和最需要練習的技巧仍是觀察。這種練習不是通過書寫去進行,而是在日常生活和社區裡面,用心去找出日常秩序中的漣漪,這些漣漪就是可以書寫的基本材料。
有些人很容易把握到好題材,這些人通常有兩種特點:比人更在意意到大眾未投射目光的空間、或者在老生常談、慣行的秩序中發現光芒,這兩種能力都是通過長期的觀察和生活經驗累積。
繼而是記錄對話訪問的方法,有很多朋友都習慣抄簿和錄音去做準確的記錄,這在依賴數據或事實的文章是有絕對需要;但如果是要呈現一個人生的片段——所有的文章不論長短都只能如此,其實反而應該要練習如何放低筆記和錄音。在對話之中如果值得被記錄和傳播的句子,只要用心去聽和記入腦海,下筆時自然會寫到出來;記憶模糊的部分,大概就是不需着墨太多的部分;這個過程同時、直接地在訪問過程中將內容篩選,令到之後重組時可以更快選取重要的內容。
再下一步就是整合與呈現,無論你期許的成品篇幅有幾長,都沒有可能將所有對話的句子或觀察完全表達,這是「傳播訊息」本身的特點:只能將事物的一種面向表達,無法如親身經歷一樣有著全面的感覺。所以要呈現訊息,必須通過將資訊整合、排列、選擇,才會完整。首先要設計出文章的基本動線,最普遍的有幾種方式,用時間順敘呈現事件、用說話帶動故事、鋪陳項目或不同觀點等等。例如這篇文章就是以書寫的整個過程作為敘事動線,由探集素材開始、繼而整合素材、最後整合呈現,中間不會補充打亂次序的內容。
最後就是修訂,這些修訂不是修辭,而是要將妨礙閱聽人跟隨敘事動線的枝節取走,一是與核心內容差距太遠的內容,二是與想表達的觀點或事物不相關的內容,三是記錄者主觀的形容詞。尤其是三,有些人會認為形容詞可以加強情感,但這種情感並不完全建基於想要記錄或書寫的事情,只是作者主觀的思考和觀感。如果你認為想帶出的事物,是存在某一種情感,這種情感應該在敘事的過程中已經帶出,愈仔細的觀察與描寫,就自然可以帶出愈接近的情感。
把握機會的能力、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的冷靜,是書寫需要的才華。具體實現是觀察事物的觸覺、找出一種擅長的心得或方法、實戰經驗的累積、對記錄工作保持熱誠,就可以靈活地利用文字作為載體傳遞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