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斤稻米 見證成長

小磡村對上一次有稻米收成,是2015年。當年的米田位於今日第四期花田位置,收割得來的稻米,回饙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長者。

2020年,土盟成員、耕種小隊與支援者抱著同樣的信念,來到小磡村,由日頭收到夜晚,收割約120公斤濕穀,稍後將會運到牛潭尾信心米團隊所在的新興農場曬穀及打磨,扣除自用及留種後,將會贈了受東北發展、橫洲收地影響的村民、長者。

當年信哥希望報答老農「一飯之恩」,2013年開始先在牛潭尾復耕種米,至2015年轉回小磡村利用休耕時間復耕。2016年,土盟發起新界有種米計劃,信哥借出牛潭尾農場予土盟「新界有種米」計劃,連結新興農場復耕種米,團隊經不斷嘗試,終於成功種出稻米並命名為「信心米」,為以示感謝信哥支持。直至今日,已經進入第五年,並持續生產中。

這些事情,連結了其他土地運動的同路人,更見證了一代青年農夫、一代的土地運動組織者,在這五年之間的成長和轉變。

與土盟扯上關係的鄉村,大多都無好事情發生,不是倒泥就是面對收地,信哥與土盟的相知、相識,亦由此開始。當年同樣在牛潭尾耕種的信哥,面對地下水源疑似被高鐵截斷,投訴無門;小磡村的一邊,則面對倒泥、土地破壞的威脅。犁田機會無故起火,有人帶白紙迫農民簽字,三代村民被告上法庭,土盟事實上做到的事情不多,就陪伴於村民身邊。

四年前一場暴雨,全場超過一半太陽花被浸壞之後,土盟與信哥一起嘗試,將農場開放公眾參觀,反而為農場殺出新血路,漸漸轉型為休閒參觀農場,得到公眾認可與支持,亦為組織者累積了活動舉辦、農場運作等非常實用的經驗和知識。

信哥常常將「年青人」掛在口邊,期許農青接班。新興農場的一班青年團隊,亦受惠於此,農場良好的基建減低了農青們的壓力,花五年時間重新復耕了近二十斗田。經驗的累積、技術的提升、對耕種的耐力,亦不斷提升中。

今造的收割,體現了農青們的成長,收割的技巧和整個收成日的規劃,都建基這段時間在牛潭尾累積回來的經驗;組織者長年的蹲點耕耘,街坊亦相信與不同受發展影響的人民連結,今茬稻米,亦將會繼續聲援受土地不公義發展影響的同路人。

一點一滴的累積,縱然尚未令世界變得更好,在那些暗淡無光的角落,仍然有人繼續奮鬥。一步一步,向我們理想的世界、城鄉共生的理想緩緩前行。

這就是我們的故事,這幾年香港鄉村運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