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信哥淺談微耕機

香港不少具一定生產規模的農場,普遍都會使用各式各樣的機動農具,當中以犁田機是最為常見。當中,最普遍受農友應用,以及漁護署推廣的,就是12匹馬力以下的犁田機,這類別又被稱為「微耕機」。

前漁農處助理處長饒玖才,在《十九及二十世紀的香港漁農業.傳承與轉變(下冊農業)》中指出,殖民地政府農林漁業管理處於1954年檢討香港農業狀況時,認為以畜力牽動的原始農具如犁、耙,足以應付香港農田普遍較細塊的狀況,而引進大型的推拉機並無意義。於是當局在60-70年代在鄉村大舉推廣小型的微耕機,農友亦可以以合理價錢取得與畜力相近的效果。

各種農機和可以更換的深耕刀(左下方),可以左右不同方向鏟起泥土的犁頭(藍色)

主流使用6-10匹微耕機

於新田小磡村「信芯園」耕種的花農信哥擁有過大大小小的機動農具不下五十部,最多就是這類型的微耕機。現時在香港大多數的微耕機普遍約6-10匹。信哥建議新手農夫,先由匹數低的微耕機開始入手,熟手後才購置和使用更大型的機械。

現時信芯園其中一部常用微耕機「嘉陵本田FQ650」,造價約為港幣$3,500,此機由中國重慶嘉陵將日本本田的生產線引進後生產,功率為6.5匹(下文介紹將以此為基礎)。

農場仍有另一同型號微耕機,可是因為波箱損壞,有待重新裝配。信哥習慣同級別的農機會買同一牌子,當一部分零件損壞時,將未損壞部分拆走,再裝上其他部件,重嵌成為一部各部件都完好可用的農機。

微耕機主要包括一部汽油發動的機頭、控制前後快慢的波箱、手掣和離合器,而輪軸可以根據不同需要,使用不同刀片。例如種稻米放水入田、打泥漿時會使用水田轆、旱地又可以細分一般刀片(又稱為捲筒刀)或深耕刀。一般來講在買機時,捲筒刀已會隨機運送,而其他特別刀片亦可以加購。

6匹半的微耕機,操作比較簡單,但波箱損壞,待修

慢控上手勿貪快

「一般農友使用的捲筒刀每下犁得約四吋,但深耕刀下落就可以落成一呎,種一些較要較長生長時間如蘿蔔的就一定要深耕刀。深耕、淺種是要記住的口訣,深翻泥土,將土壤和草種翻落底,肥沃的底層土壤翻上面層,好像人去了新環境一樣朝氣勃勃。」

汽油機一般而言都是拉繩點火,而開機前亦有些地方需要先準備:首先要檢查機油是否足夠,其次看看電油油缸有否積水,有水就要放走。「如果部機半年一年未有開動,可以撻一撻火咀看看有否生鎸,無問題就要開風門看油門有否積水,如有水也是放走,關上風門準備開掣。」

新手農友用犁田機,很多時都會有很多問題,例如太心急想一刀落底、或者速度過快令到犁田機不受控制。信哥提醒新手農友,必須先學好行、才學走,一字記之曰「慢」是初學時最重要的地方。

「要記得不要讓機器控制你,是你控制機器。當我好有信心控制部機,才正式開始犁田。一開始不要做跑步機,用少少時間慢車打鬆泥土,我們俗稱開皮,學好行才學走,開了皮就會暢順得隨心所欲。」

10匹機動力更強難操縱

微耕機對經營規模較大的農場來講,效率不算很高。大規模種植的信芯園,除了微耕機,更會使用馬力更強的機械犁田機。其中今年新買一部「盛耕」10匹犁田機,也是開田好幫手。

信哥「深耕淺種」的理論並不單單是指要翻鬆泥土,更講求適時改變農田規劃,例如將田壢方向改變。6匹半的「嘉陵本田」是在田壢上翻土,這部10匹的「盛耕」微耕機則在田壢之間的坑行走,深耕刀刀片可以插深入兩邊田壢泥土達30cm。

這部「盛耕」以柴油(油渣)為燃料,如果用繩撻機會非常費力,所以已改裝用電撻直接按掣啟動著機,車軸直接帶動齒輪,不像6匹半機靠皮帶行走。油渣機慳油好力,但不夠小匹數機輕巧,控制會比較困難。

雖然6.5匹機都可以裝水水轆翻土,但水田需要的動力更多,信哥認為10匹機比適合打泥漿,也可以在軸後安裝泥耙耖起泥塊攪漿。

「香港的地型很複雜,即使信芯園也不是每塊田適合使用,太重,泥漿也太深,如果泥土底層有石頭也不適合,都是用細機比較好,最終目的都是攪泥漿,但都未必做到想要的效果。我們可能會先用怪手(勾機)勾爛泥土,然後才再行大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