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徑廿戶被迫遷 私人收地無安置

九華徑村民面臨地產商迫遷,大約20戶村民即將在星期二(9月29日)面臨執達主任清場,業主遠東集團連日收地行動令村民寢食難安。

今次絕對不是個別事件,在土盟處理過的個案中,大多數都是戶數較少的村民面臨強拆,這些情況的結局,在新界很多時都會與地主達成期限搬遷協議。而在其他團體處理的個案中,2017年的坭圍菜園村大幅加租事件、2018年芙蓉山寮屋迫遷事件亦可以參考。

遠東旗下Cornhill Enterprises Limited及荔園公司持有土地已經超過40年,然而一直未有管理土地,當年由於香港人口增加,愈來愈多人在上面搭建寮屋居住。在九十年代,遠東一度興訟希望清場,然而最終事件也不了了之。

九華徑現時不少寮屋都已滿足逆權管有資格,業主大概擔心土地一步一步會被申請逆權,近年開始加強收地行動。包括以懷疑失實陳述哄騙村民簽署2-4年不等「租約」,亦未有在法律程序完成前拆屋,近日更持續有不明人士騷擾及恐嚇村民,更絕的手段是通過地政處投訴寮屋(如出租等)趕絕村民。

被拆的單位

寮屋居民的處境通常都比較弱勢,一來是社會大多數人都不會承認居住事實與經歷,只視地契文件作為依據;二來是過去數十年寮屋的頂讓與出租活動沒有中止過,然而住入寮屋與寮屋劏房的村民無不是社會最弱勢的社群,結果最終受苦的都是這一群社會最底層的市民。

現時受迫遷村的村民要求發展商在疫情重創經濟時,不要趕盡殺絕。他們要求發展商起碼要讓他們住滿租約期,又希望發展商或政府為村民提供安置安排(特別是老弱村民)。然而在現行寮屋管制下,政府並沒有政策處理這一種情況。

一般而言,只有政府主導的大規模收地行動,才會安排特惠津貼與安置補償。而這些措施不代表政府承認寮屋是一種財產體現,只是作為一種「津貼」村民離開的費用。而俗稱「510方案」亦只保障因政府清拆而受影響的寮屋戶可以進入制度安置之內,如果寮屋在政府清拆前因地產商迫遷而清拆,村民並無法通過510方案得到任何安置補償。

地政總署完全沒有機制去處理寮屋居民受到私人地主迫遷時的安置問題,同樣問題曾出現在工廈或天台屋拆遷時,屋宇署亦同樣沒有機制去處理類似情況。根據過往經驗,村民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無家可歸的村民可能會先被安排進入寶田臨時收容中心。寶田臨時收容中心必須男女分隔,對家庭來說十分不便。而他們必須「無家可歸」,且符合其他相關資格,才可申請入住新界中轉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