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pack組織者

常常都被人問,村組織工作具體是做甚麼?

這星期的工作行程算很典型:收到新的改劃消息後,幹事會先進行一次單獨的洗村工作,了解居民背景、地理環境,我們也會嘗試與村民保持聯絡,並派發單張和迫遷手冊以供參考,離開前做些定位記錄。

洗村後會向公眾簡述對事件了解,如有需要會針對村落製作相應單張,提供重點有用的資訊。單張沒有個人頭像,聯絡方法一欄留白,洗村小隊的成員自行填寫。

之後我們會盡量定期洗村,在累積一定互信之後,會嘗試召集村民小組,慢慢組織街坊一齊面對眼前的危機。當小組慢慢成長後,組成村民為主的小組,組織者會同街坊一齊商討行動方向與分析形勢。

九華徑工作中的議辦組織者

在香港,CD工作大多數由社福機構(包括NLCDP/新發展區社工隊等)進行,而壓力團體在無服務提供下所進行的CD,以危機介入為主。組織者往往不是專業社工,與組織對象之間亦非「服務提供者與使用者」的關係。

壓力團體又與區議員不同,組織者作為同行者而非領袖存在,堅拒個人宣傳。政治力量不會聚集在政治人物身上,而是回到村民本身,通過集結而強大起來。在我們的組織工作中,議會更多時扮演官方諮詢平台角色,以獲取及傳播資訊。

壓力團體資源遠遠不及NGO和議會,加上取態上不受選票左右,相對可以選擇激進和直接路線;不過也非全無弱點:難以團結大多數人,也難以與不同光譜對話。危機社區會因共同利害而較易組織,但一般社區工作則未必適合。

這種工作聽起上來好像對組織者要求很高,對土地行政、規劃、農業政策(新界)要有一定了解,亦要有能力將事件交代及呈現。經驗豐富者,第一眼便要看出建築物的種類、寮屋用途、性質、甚至是否有可能違規。這就是擁有多元技能與組織能力的,也是土小希望訓練的「Backpack 組織者 」。

不過組織工作,尤其是危機社區介入,也是「人」的工作。土盟在市區寮屋議題的洗村小隊,並不只有聯盟內熟悉寮屋工作的成員,亦有公民社會的友好、關心社會的學生或在職人士。而Backpack也不一定是所有能力聚在一個組織者身上,更應該是一群聚集不同能力與知識的組織者和村民。

組織者的個人能力與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耐性、投入和相處,也要相信連結的力量,將能力與內聚力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