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住屋登記二度延長 實為變相凍結人口方便地政收村

地政總署今日公佈非人住屋自願登記計劃的限期,將由本月底月31日延期一年至2021年10月31日。

這已是計劃第二次延期,登記期間本來在2019年10月31日便屆滿。與此同時,當局亦放寬了2016-2018年期間入住非人住屋的居民,亦可進行登記。

今次改動及延期,是地政總署對牛池灣、竹園鄉居民激烈反響的一種回應,村民團結抗爭也確實拉寬了抗爭的空間。然而也不可以被稱呼為「成果」。

未來數年,政府多個發展計劃需要徵收的鄉村及寮屋非常多,而510方案放寬了非住用人住屋都可有房協安置,但地政又不想自己做登記,於是先推出「自願」登記。

牛池灣村村民與地政會面

雖然地政認為「自願登記」與「凍結登記」技術上並非同一政策,但因為房協安置需要符合若干條件,最明顯就是年期,至少住滿7年才可以上房協貴樓。這樣對on plan的項目來講,自願登記變相也是凍結登記了。

村民需要面對的,是政府劃一所有拆遷的安置安排,不再以項目為本。每一個發展計劃,原有居民的生活,只由一套於2018年通過的硬方案處理,亦沒有保留原有生活方式的選項。

地政另一個懶惰位,是當年寮屋管制組(寮仔部)所做的全港性登記,例如1976年、1982年構築物、1984-85年人口,都是部門主動自己落村做。當年寮仔部仍由房署管轄,2020年寮屋減少,寮仔、清拆部成為地政總署部門,反而不想自己落手。

政府開發無視社區情況、無視村民處境,村民沒有自主的選擇、沒有公平的安置補償,政府更否定寮屋居民的存在。這並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只不過是為拆遷提供行政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