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

同屋介紹之下睇了幾集《全民造星》,這節目實在很好,不在表演或追夢的經歷,而是有機會看到「我們以外」的世界面貌。

這幾年一直從事與土地或社會議題相關工作,一路相識的朋友與遇到的事物都十分相似,然後最近發現對生活圈子與社會議題以外的人與事,例如流行的樂隊、時下年輕人使用的語言、表演/表達自己的方式都無從了解。

這也是平時外間社會批評我們無法使用大眾化的語言、對於「普通人」的遠離與失語的原因。例如針對橋底cyberpunk活動的評論,與大眾觀點的的差異頗大,也難免被批評為道德戰隊。即使始終認為,設計中心只重視自己專業與娛樂,無視了背負公權力的社區介入與公權力賦予自己的便利,對社區帶來的破壞。

離題了,但我們看世界的視角與「一般人」之間確實有一定差異,這是要不斷提醒。

有位不認為自己是artist的朋友(他自己知是誰),早幾年提出了一個他自己的反思:自己對世界的想法,是不需要通過刻意塑造一件work去表達,但當你寫一篇直白宣言表態時,其實這件事情不需要一個「藝術家」的身份。

不過今日的香港社會,也不太習慣能夠直述自己感知感覺的語言,所以通過「表演」作為一種訊息或理念傳播的方法,也是需要存在。這也迴響著這十集節目給我的感覺:有些人很想/需要/能夠/喜歡通過舞台或表演,才能「表達」自己心裡的感覺或性格。

原來在我們以外的世界,有這樣一班人如此思考、如此生活;而這些人可能才是社會真實的面貌。我們要真正了解對方,似乎很難。

然而在生活相遇的人,或我認為充滿魅力、光茫四射的人,都是在日常的工作或自身領域實踐中流露,而他們都已經用自己最喜歡和自在的方式生活。

在自己覺得舒適的圈子裡生活,其實不錯,也不一定要跳出舒適圈挑戰甚麼突破甚麼,最重要還是做好自己喜歡或聲稱想努力的事情。

圖:最近在信芯園幫手開打草機將凋謝的太陽花斬走,突然發現田中有一棵很亮眼的劍蘭,應該是舊年花頭無清走,自己生長

探索更多來自 阡陌之間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