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不求他者

起初想做的事情很大,投身其中之後隨著年月,慢慢narrow範圍、聚焦在自己最想做的一件事,然後盡力做好;在此以外的事物,都只是達成目標方法或過程。

這個過程明明不是甚麼大道理。只是在這一年半裡,一些人提出很多想實踐的事情,認真堅持做至少一年的不多,而一年其實算好短了。

在訊息傳播發達的年代,將自己做的事情稍加包裝,很容易就會被人看見,如果只是為回應時代的門面功夫,當然這已足夠,甚至有點過多。

真正要花時間磨練的技巧、手藝,花時間觀察與見解,卻在這個年頭被遺忘掉。而過往在議題實踐想追求的創造、創新,也被不斷重用他人好橋段取代。

被不懂行頭的人三言兩語的讚美就飄飄然,以為自己可以作為手藝或領域的代表,又或者自己做的事情有幾獨特。只有半桶水水平的人,通常都有這種特質,包括我自己。

最近同伙伴另一個討論,以前做社區工作,是先起頭做、做組織、然後才再找資源。今日比較流行的做法,大家是先見到資源(如DC撥款、各樣基金),才再根據這些資去策劃工作。

但也理解現時大家對社會現況的無力,這種工作文化的盛行,是眾人需要快速成果、肯定、正面回應,去對沖自己的無力感。

我不太認同這種工作方式,但對其他工作方式的否定,並非一種對他者的管束。上述種種方式或態度去起動的單位提出合作邀請,或過於刻意而吹大的曝光機會,我們都是明確拒絕。

今日選擇工作伙伴,不應該輕易在原則問題上妥協,尤其是本身已努力經營自己一套論述或長時間鍛鍊手藝的人。

在此不打算點名抨擊負面例子,反而想提出我認為優秀和專注的例子:

幾個月前有兩男一女來到農場想養蜂,拿出一份計劃書,將養箱放於有機農場。計劃核心是人工養殖野外蜜蜂,壯大蜂群之餘,同時通過有機種植及復修周邊環境提高蜜源。

此舉與單純養蜂的分別,是在生產同時希望慢慢可以轉為半放養式,促進天然分蜂,令到野外蜜蜂也可增加。在養蜂時也選擇了對本地環境較適應、但對病蟲害抵抗力較低的中蜂(東方蜂/中華蜂)。

這幾個月就在農場一角慢慢建設,由四個蜂箱再起新支架變八九個箱,又為獨居蜂建立Bee Hotel。最近聽他們講有兩個蜂箱出現感染,又要重新人工分蜂。

在農場見到他們的投入,也從中看到他們手藝技術在以前經過一定時間的磨練(養蜂技術、木工技術、對植物的知識)。他們沒有選擇寫funding或等待投資,而先學習好技能、繼而用技能嘗試做好想達到的效果。

雖然尚未成功,但這種由心而發、因為真心想實現目標的推動力。相比起靠資金起動計劃,花過時間和心機磨練、並且掌握和運用到知識和技能,才是值得被注視和欣賞的人。值得尊敬之餘,更是可以信賴的伙伴。

不要為一時三刻的美名、眼前出現的資金或資源而輕易與人合作或受訪。無法相信「懷才不遇」是一種必然,真正擁有才藝與能耐的實踐者,同樣有能力創造自己所追求的事物。

不要聽到乜乜節有幾多資助就去開檔開班,不要相信YouTuber和記者可以將想法傳遞。只有自己才能完整地交代和解說自己所堅持的信念,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驗證自己的堅持與能力,不需他者代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