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我們見證了信哥將廿年機齡的中耕機改裝為犁田機使用,而其實中耕機本身的用途十分廣泛,除了犁田翻土,兩條軸心可以掛上不同刀具,就可以在田中產生不同效果。
而各式用途當中,最需要用到的是開坑起壢。其實不少農友都有能力,即使只用鋤頭和耙都可以整齊開行。然而信芯園每年轉季時間緊張,人手開田始終力有不逮,所以使用中耕機除了犁田,飛溝就是最重要的用途。
「如果水溝做不好,對農作物有所影響。這要在開田前要計好數,開幾多行、怎樣做,今年開大了、下年開細點,不要讓它積水,一定要做好去水,有數學計,計好水流方向。」
在落機之前,農夫先會用鐵架度好位置,拉尼龍繩定位,然後沿繩灑上石灰。石灰經常在農業中作為酸鹼度調節劑,在此則用作「開線」用途。
開線之後信哥將中耕機駛落田,上次介紹的「川崎」中耕機,將把手180度倒轉,拆走了「後耕」部分,以「中耕」軸裝上深耕刀片,即成為馬力比微耕機稍強的犁田機。而今次開溝則在「中耕」軸裝上大鐵輪作在農田行走之用,升高引擎使在「後耕」安裝捲筒刀也同樣升高。犁田時刀片會向內,而飛溝時後耕刀片會向外高速轉動,將泥土向外翻走。

行走方向也不是死走一邊,向前行時,後耕刀片會與中耕相反方向,這樣開出來的溝會比較深,因為刀片會較容易食入泥土。向前行過之後中耕可以慢慢向後,這樣中耕與後耕會呈同一方向,可以打得較平,並將剩餘的泥土翻出。
整個過程就是開線、開機,大約花了一小時,就將約千呎農地完成開溝,之後人手也要用鏟鏟走表面的泥土掃平水溝,以免阻礙排水。
「所有年青農夫們,你們要用心學習,學識怎樣維修和改裝,才去做用機械,這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