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開始,政府以覓地建屋為由先反改劃多幅綠化地帶(GB)及政府、機構及社團用地(G/IC),興建公營房屋或私樓。而在改劃政策下,多條位處市鎮邊沿的非原居民散村遭受拆村的威脅。當中大埔馬窩、乾坑村民今年已全部被迫離開家園,而橫洲綠化帶亦剩下鳳池村一帶村民負隅頑抗,屏山丹桂村坑尾、屯門井上村、馬鞍山村(上下半山),亦即將受到改劃迫遷。
在分區規劃大綱圖中,不少綠化地帶被詮釋為「主要是利用天然地理環境作為市區和近郊的發展區的界限,以抑制市區範圍的擴展,並提供土地作靜態康樂場地。根據一般推定,此地帶不宜進行發展。」因此,以往不少牽涉綠化帶的改劃申請提交上城規會後,規劃署通常都會予以反對。
2011年,大埔樟樹灘乾坑區內的千霞別墅其中一位業主,向城規會申請改劃一幅私人土地,建造防撞圍欄和小花園。當年規劃署指,倘批准在「綠化地帶」內進行擬議的發展項目,會助長同類的發展項目入侵這個饒富鄉郊特色的地區,進一步降低這區的景觀質素。不過,到了2014年,規劃署提出將乾坑改劃為住宅(C),而立場就完全改變,不但認為乾坑適合發展住宅,更認為乾坑的緩衝作用和保育價值較低。
綠化地帶的由字面到詮釋(OZP中圖則只是一個界線範圍,真正規範相關用途是以註釋為準,所以看圖則時必須同時同時翻查詮釋中的Col 1經常准許用途及Col 2需與城規會申請之用途才能作準),都有「保護綠化環境」的理解。

不過根據我們的理解及工作經驗,在當年規劃時綠化帶只是一個地區中擁有植被或鄉郊環境而未被開發的區域,當中最主要的用途正正是作為海岸保育區、郊野公園與城市的緩衝。然而這些緩衝作用並非必然。2015年大窩坪綠化帶改劃時,政府指出當地「雖然有植被但緩衝作用和保育價值相對較低,而且毗鄰交通基建和供水排污等配套,具優勢改作房屋用途,是都市擴展的一個必然考慮的空間。」政府其中一個佐證理據是當地680棵樹木均為香港常見的品種,並沒有《古樹木名冊》中的珍貴樹木,而環團報稱在區內發現的大頭蛙亦非瀕危物種。
所以當政府政策有需要時,綠化地帶的「保育」功能就完全可以被一系列理由所取代。而如果綠化帶內有居民聚落,在規劃上亦沒有將核區域視為一種文化地境。
事實上,擁有民居聚落的綠化地帶,即使生態價值未必最高,然而在香港算是一道特別的人文風景。井上村、乾坑、馬窩、馬鞍山村綠化地帶聚落最大的共通點,是大多數村民都是當年被墾荒者身份來到,經政府發牌下在區內居住和生活。
高婆婆(右一) 斜坡上的梯田格局 馬鞍山村洗村中
社會經常誤解居住在寮屋或官地上的居民是「地霸」,然而這並非事實全部。在上述幾條村落家訪及洗村過程中,村民亦多時都可以出示其「租用官地牌照」(Crown Land Permit)。這種牌照主要在五十至六十年代起出現,當時香港、九龍市區人口因難民潮大幅增加,鄉村人口亦有所增長;同一時間,糧食和工作機會卻並不足夠。於是,殖民地政府為鼓勵市民開發新界未被佔用的土地耕作,就通過理民府開放邀請懂得耕作的人申請牌照,令他們能以耕作維生。(了解更多官地牌照背景可以參考本文)
而當年村民承租的土地,可謂完全由零開始,除了農地要自己開荒、平整,很多鄉村村民自己夾錢起橋起路,或者自己做擋土牆等公家設施。當年乾坑村民被拆遷,其中一個最不滿的原因,是當年的道路和開荒由村民在艱困環境下進行,但政府卻在數十年後搭便車搶去村民家園和拓荒成果。
今次馬鞍山村可謂將上述故事再次重演,礦山半山地勢十分陡峭,村民開荒時只能因地制宜,所以村內不少都以梯田為主。下半山村高婆婆種植約數千呎梯田,考慮高地土壤較沙質,就種植西瓜;而低地冬天則以十字花科菜田為主。雖然總體生產不多,但足夠一家人食。山坡地勢令下半山不少村民選擇種植火龍果,不如果園一樣以石躉扦插,主要由得火龍果在牆身生長。下半山另一位老村民黃婆婆,亦有約數千呎田地,剛剛入秋也種菜芯。利用緊接馬大石澗的優勢,剛剛入秋也種了不少菜芯,清爽而有菜味。
環團朋友亦有所提醒,指山頭生長不少鴨腳木,鴨腳木也是不少養蜂人所依賴的蜜源,冬蜜不少都是鴨腳蜜。果然不少村民都有養蜂的經歷,即使大多數都是業餘性質。
村民解釋西瓜種植 村民的小菜園 火龍果 木瓜
雖然村民種植規模未達農業生產數量,主要目的為滿足自身生活需要,但也可謂將靠山吃山的「里山精神」(Satoyama)發揮極致。加上馬鞍山礦工本身的生活歷史和社會關係,這些山邊散村聚落所散發出來的人文與里山精神,如同井上村、丹桂村坑尾、乾坑等在香港買少見少。
無論是過程的新市鎮發展,以至今日對鄉村的熱情和了解,這些人文營造地境,規劃師與政府並沒有將之視為應該正視文化和生活方式,在規劃上反而因為圍頭或客家原居民村(保留新界原居民傳統權益及生活方式)的法定地位,將大多數變成洋樓、單一設計丁屋村落劃作鄉村式發展(V Zone 或V-E Zone)。
這裡並不是要將原居民與非原居民對立,反之在地境保育以外,里山倡議下的生活方式和土地運用的方法,同樣值得被社會以「原有生活方式」看待和重視。改劃諮詢將於2020年12月16日截止,馬鞍山村關注組需要更多認同上述人文精神與里山生活的朋友,向城規會表達反對開發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