塱原自然生態公園項目是新界東北發展第一期工程一部分,根據計劃,政府將會加建遊客中心、觀鳥屋、淨化濕地、農墟以及56個單位的留宿設施。塱原區內農戶如無意外將會「過渡」成為生態公園的租戶,不過同樣在塱原多年、由長春社及香港觀鳥會合作進行的塱原可持續生境管理計劃則在去年8月完結,塱原的稻米種植活動亦已移師河上鄉附近農地。
可是,早前公園範圍被發現疑似倒泥頭的情況,工程亦受到團體和公園質疑,將原有的濕地農田景觀人工化。作為獨立顧問的長春社及鳥會1月7日發聲明指,發現地盤「在進行清除荒田雜草工作後,並未有即時修復農田作生態保育之用,有些農田也被用作擺放建築材料。部份農田田壆更被夷平,導致未能有效規限工程車輛及機械的行駛路線。」長春社與鳥會認為工程人員應保留田基,並盡快平整農地浸田養田,以免泥土長期外露造成水土流失,並限制農田的工作時間及範圍。
公園工程已於去年展開,根據政府資料,塱原發自然生態公園共37 公頃,劃分為三個區域,包括靠近燕崗村一帶、佔地約5公頃的遊客區,約11公頃的農業區和約21公頃的生態區。而遊客區將建造1 個遊客中心和1條橫跨雙魚河、長約50 米的行人天橋, 以連接該自然生態公園和遊客中心;重置粉嶺北新發展區内的2個鷺鳥林棲息地,並就古洞北發展區內1個現有鷺鳥林棲息地進行優化工程。

就在長春社與鳥會聲明的同一天,土地正義聯盟與航拍攝影師亦到場視察。我們發現近石上河一帶的位置,繼續有工程車和挖泥機行走。與此同時,更見到有田螺車駛入工地並「落泥」。如果田螺車放低的是混凝土,那對濕地農地的破壞可謂是永久性和不可逆轉。根據圖則,這部分位置將在劃作生態公園的「生態區」。
其實作為本身生態資源豐富的保育地帶,任何形式的加工有機會都對環境造成不態逆轉的影響。雖然塱原一帶濕地都有經過人工改造為濕耕地,但這些改造已經過百年,而前人一直使用低度破壞的方式,以泥土修繕田基順應環境共生。可是今日政府工程的改造卻十分粗暴有違兩團體倡議在成為自然生態公園之前或後,塱原都不能有任何生態上的破壞或惡化的原則。
塱原生態公園的計劃源於東北發展,當年規劃時將塱原納入古洞北發展的範圍,合共約84公頃的土地,成為了古洞北最大的綠化保育地帶。在規劃期間,古洞北大部分農地都集中在塱原及燕崗一帶。

然而,其實政府早於2004年「新環保政策」中,已將河上鄉及塱原一帶指定「須優先加強保育地點」,在早期的諮詢中,當局亦反覆表明將該處劃作保育用途。所以即使塱原並沒有被劃入東北發展並再規劃為自然生態公園,本身的政策已將塱原定義為保育區。由此推斷,政府將塱原劃入東北發展的意圖,只不過是為整個發展提供「數字上」的保育地帶。
這種(偽)保育形式與龍尾灘被改造成人工沙灘的故事十分相似,政府將龍尾海岸強行人工改造成泳灘,消滅了區內生態;繼而推出所謂「汀角+」的保育計劃,交由大型環保團體主理,然而工程本身已造成無法回頭的破壞,這些計劃到底為誰而做?做給誰看?新的塱原生態公園會否再踏上先破壞後發展的步伐?看來答案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