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帽山下有幾條老村,打理華利園的邱氏夫婦這幾年來接手邱父耕種六十多年的梯田,每年靠過年一造桃花養活一家大小。這塊被命名為「華利園」的小花園,種植約400棵桃花,每年供應予熟客和沙咀道年宵市場。
今年政府一個決定,令到華利園收入大失預算。不擅長使用社交媒體的邱生邱太,只好硬著頭皮在Green Objects群組賣花,幫補收入。

邱生說,一棵桃花由苗開始計生長時間長期3-4年,「第一年時間主要都是一棵苗,不可以賣的
最快一棵小桃花都要第二年才可以賣出市場,如果4至5呎高就要通常都要三四年,視乎生長情況。如果6至8呎,通常起碼都要四年。」
芙蓉山村位於山邊,華利園是少數以梯田種桃花的花場,因為土地和氣候的分別,生長時間會比其他花園的時間長一年。山坡土質以黃泥為主難疏水,容易水浸;而山水pH值長期達到7,必須利用生石灰補救,但又難買到。
選擇這個地方,主要是因為邱父初到香港時無地可種,經朋友介紹落戶芙蓉山,一耕就超過一甲子。後來邱父年老加上受傷,邱生以農二代身份接手,明知梯田格局令桃花生長比平地緩慢,但為了不希望荒廢農地,毅然投身其中承繼家業。「我又覺得可以,因為由小到大都有跟著做。我覺得可以應付,又不太擔心,都養活到自己,就繼續做這一行。」

華利園每年都是靠熟客和沙咀道年宵出貨,全職種桃花的他們,如果沒有年宵最少失去一半收入。「今年這情況下我們被迫要棄掉很多花,無法銷售,我們的損失相對會大很多。」
「現在盡量試試,始終多媒體我們不熟,現在試在Facebook找群組推廣下,暫時反應不錯。(收入)主要都要視乎之後的情況,因為客人未太緊張,未到過年未想買花,未有意願。始終年宵市場能讓客人開開心心買支花,但要他特意來花園揀花,客人又未必喜歡。」
「客人有些買開會來,新客看到社交媒體都會來,暫時銷售反應都理想,但當然仍有很多花未賣出。」
明知梯田格局令桃花生長比平地緩慢,但為了不希望荒廢農地毅然投身其中成為職業與志業,一棵一棵努力種植,靠自己雙手努力銷售。聽到此處實在自愧不如,他們才有資格說自己是這片土地的捍衛者。他們的付出,不應糟蹋在政府輕率而突然的決定下。亦因為有這些真正全心全意為土地注入生命和希望的農夫和村民,才帶動我們努力為他們付出的決心。
不要只想如何「方便」消費者,認真地直視那些付出,尊重農夫的心血,這是今年取消花市之下,大家都要上的一課。
買花即聯絡華利園 合時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