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與異數

之前分享過基本的寫作技巧、如何在生活中找出自己有感覺而想傳遞的事情。然而這在報導書寫、報導文學裡,尚算初階。

華文以至所有語文的傳訊者,絕大多數大報導都是通過敘述他者的經歷,折射情感或觀點。然而,這裡被折射的觀點,並不一定準確。

這種準確不一定是事實上的準確,而事實準確也不等如反映的觀點準確。舉例說,有些記者會單憑一個或一些人的經歷,就當作為一個整體社群的實況例子。

這個情況很常有,也非完全不可取。但關鍵是:舉出這些例子之時,如何判別這例子的代表性?一位醫護人員的生活,行外人如何判別他是典型還是異數?

事實上是無能為力。即使自己幾年來寫農業相關文章,太籠統地將個別農夫的故事放大,誤以為足以印證農業界的點滴。也是最近才更深刻地發現這種誤解,單是種花業與蔬菜種植,已經被不少農友定義為兩種行業。

而即使是年花,不同的花卉也實際上難以放在同一個框架下類比,例如如果要討論花農的情況,專種桃花和種百合、劍蘭的分野,實際上大到無法類比和討論。例如桃花做網購的難度,因為利錢、種植方式與後兩者完全不同,根本無法類比。

有些人是會認為,行外人不需要、或難以具體區分,寫文章不是要淺白易明嗎?其實淺白是一種修辭、或寫作技巧,而將要討論的界別仔細具體地劃分和說明,才是有助公共討論的文章。而當界別愈分明和narrow,例子的代表性才會高——華利園可以作為介紹桃花農的例子,但如果要介紹花農、香港農業,這例子又並非能代表業界。

所以如果文章本身領域太廣,「典型」的定義就十分困難。現時絕大多數報導與評論,都以網上平台為載體,理應不受篇幅限制,值得收窄關注範圍,深化領域的討論,當然此舉要更花時間。

可惜是,媒體市場同樣也搶快,要投放時間經營一個故事、呈現更仔細的部分,對一些人來講不符成本效益——想用短時間生產文章卻又想關注最廣闊的議題,於是就會出現例子無法代表被評論的群體、無法深入需要被討論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