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村引發反思

身邊有好多人都在實踐很好的事情,而他們經常會被人問:「阿邊個搞XXX搞得幾好,點解你唔學下佢XXX。」

有些人選擇用某種方法投入某件事情,大概有其原因,這往往是選擇問題而不是優劣問題。其實你怎知對方沒有嘗試過與人合作、或參考其他人的做法,然後才得出不走上同一條路的結論?

另一個會被comment的部分是「宣傳」和「公關」,在香港,生產(不論內容)者的努力難以被看見。這就與人看事物的方式有關。不過也先退多一步:努力到底有無必要被看見與感知?或者「努力」這回事想如何呈現?最近與一些從事第一產業多年業者分享,對他們來講產品本來足反映了努力的部分在其中,其他部分如過程、經歷,並非想向外間展示的事物。

設身處地想,自己作為第一產業者的話,當他者將產品包裝,將這些與自己生活、學習部分通過訪問、揭示、宣傳被展示,成為了滿足別人獵奇心態的部分。這是我自己想做這件事情的本意嗎?想學習或投身某件事情,到底是想「因為你做了這件事而想被看見」,還是事物本身足以令自己自豪?

有些人期許與眾人分享經歷與艱辛,也不介意生活被展示心前;有些人想將這些部分收起,自己獨自感悟或只與有心人分享。兩者並非衝突,但當世界愈來愈習慣以經歷作為招徠生意的手段,而消費者也愈在意與習慣這些手段。

甚至連被迫遷、被剝削,希望得到公眾關注的議題,都要通過這樣的展現才能被看見。尤其是,將自己的苦難公開、被注目之後,那些不公義有被處理嗎?至少在今日的香港不會,這些過程,確實殘忍。

這是最近自己的反思,而反思之後的具體作為,就是

  1. 不要再輕易將身邊看見、認為獨特或者不尋常的事物寫出來
  2. 不要再輕易在組織工作裡,提出需要通過展示生活獲取關注的建議,例如開放社區、導賞團、藝術活動
  3. 在有需要展現、記錄、公佈前,必須有紮實而穩定的信任基礎

圖:坪輋壁畫村近況,其中一件啟發反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