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屋聚落的自主人生

與其說心存正義或為人抱不平,我覺得這份工作/「做村」的動力,在於通過組織工作與關係建立,可以走進別人的生活,看見其他為生存、安身立命的方式。

這幾年去過數以百計村落,然而洗村和家訪仍是落村是最基本和重要的必做工作,也從中體會土地正義和居住尊嚴,如何在家園或村落中具體實現起來。

市鎮邊緣寮屋區(aka木屋區),與新界鄉村聚落有很多相異之處,例如人口結構、生活方式、居住面積都極大分別;但兩者相同之處,除了同樣510方案影響外,是居民生活的自主。

在新界鄉村,村民花力氣和心思建設家園,與土地建立不可分割的關係,亦以此作為連結鄰里的共通點。所以會有決心去捍衛家園,更是捍衛自己、整個社區習慣和舒適的生活方式。

市區寮屋不少人基層以至邊緣社群為主,在狹小的空間、受剝削的日常中,建立出與鄰里間緊密的互助關係,也會在有限的環境和資源中,改善生活環境。

社區並非用資本和仿造而建設,寮屋區的有時是危險和不便,但卻同時因為低度管理、沒有保安和格式化的單位,為基層提供可以自主地喘氣的空間。

這些實在的生活感覺,難以通過短暫和快速的參觀理解,甚至幾勤力的洗村家訪都不能完全感悟。但至少我們有機會從中觀察和學習到如何互相幫助、如何面對艱難、如何努力生活、如何成為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