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先祝香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今年年花Campaign收到超多傳媒查詢,當然大多數訪問都是refer聯絡就算數,自己又唔熟行,無意見想發表。不過有兩篇文章特別想分享:
上個月當政府想取消花市,花農頭茸茸之時突然通街都話搞網上賣花,然而農友並不如此想像。明報這一篇同記者夾了一晚,由真正本地花農回應那些對網上賣花商人的FF,算是最簡單易讀的一篇。
另一篇是蘋果,到底記者想通過這篇報導帶出怎樣的訊息?如果單單是所謂的「人味」、「故事性」,但信哥被訪次數已不下百次,如何在那些「老生常談」中發掘更多?
這幾年尤其是新入行的記者,可能因為行內慣性,愈來愈少去發掘自己的故事和個案,只會等團體夾故或refer。我的建議是,如果真的想發掘更多「未知」的故事,勤力必不可少。開部crew車,在錦上路至林錦遊走,其實很多花農也不在我們網絡之內,他們也自己與社區有不同連繫,這才值得發掘和傳播。最後記者說服不到上頭,可惜。
無論你用記者、blogger等任何身份去寫文章,要傳播有溫度的情感、深度的內容和分析,也是靠勤力在議題中深耕,日常累積個案和經驗,不可能到臨過年才花時間去研究本地農業,然後就妄想通過一千幾百字、一個人的經歷就呈現整個世界,這是一種貪念和誤導。

這與新聞業實際運作有距離,日常的流水操作沒有空間讓記者深耕議題。所以如果有志書寫一個領域、又在報館不得要領的朋友,不妨反思自己與你想關注的領域,可以維持怎樣的關係?如果以客觀中立為理由,不去走近事物,你看到的個案和世界,只是表像。
當然不是說你一定要走去耕田才可以寫農業,但與這件事的距離太遠,注定無法近看、無法解讀那些語言。
例如信哥經常講的過年訓街,聽起來荒謬絕輪,似是飲大左,但其實是講花農每年在批售市場或花市通宵駐紮出花的日子;「花墟古惑仔落貨」,其實是超過半世紀花農與花墟地下秩序的大鬥法。最近認識了花卉工會其他農夫,這是他們的共同語言,即使被稱為「建制農會」,但他們卻確確實實是花墟道唯一真正本地花農。而加入花卉工會,最初亦非為政治而組合,不滿工會不為花農發聲的怨言一直存在,只是為了批花和生計,不得不吞聲忍氣。
即使與信哥相識六七年,這些事情也是這一兩年才更清楚知道來龍去脈,唯有花時間經營議題和關係,走近你想認識的世界,才能寫出比較貼近(也不完全是)真實的世界。這個部分最重要不是攝影技巧或文筆,亦非捉住一點無限放大的造故能力,而是有否真誠地認識事物、能否為此要投身其中。
這當然很理想,不設實際。所以關鍵是,要問自己理想是甚麼,想傳遞出去的訊息又是甚麼,想通過寫報導實現甚麼。可以為了掌聲,可以為了記錄、可以為了深究,三者沒有誰比誰高尚,期望獲得肯定乃人之常情,亦是人生動力。但後兩者必須比前者更真誠、更謙卑、更專注,才能做到想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