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政漁護再入蕉徑點青苗

這種日子,還是要堅守崗位。

農業園計劃的迫遷步伐,與新界各地的鄉村拆遷同步加速。而今日地政總署及漁護署等部門,今日到蕉徑彭屋企圖為日青及戚師傅斤租用的一幅農地進行青苗點算。

除了政府人員,地政更與一班帶同剪草機的工人到場,此舉令人質疑部門的動機,是馬上將已清點的農作物清空。這片農地上仍種植木藍、蘆薈等作物。

在過往的工作經驗裡,一塊動輒過萬呎的農地青苗點算不可能只用一天進行,但如果馬上將已點算範圍的農作物清除,工人有機會同時破壞未被清點的作物,令到作物無法被點算獲得合理補償。

多位村民、農友、友好陪同日青及戚師傅,與地政及漁護人員爭論。在上一次蕉徑另一宗青苗點算中,地政人員已被質疑無法準確定位。今日其中一個爭議點,是青苗價值定義的權力,以及未有公開的判定準則。

青苗補償是政府會向因拆遷受影響、從事種植的人士,發放的特惠津貼。除了農作物,亦包括開耕費、田基工料、水井等農用設施。地政總署聲稱這項津貼會根據農作物市值評估,無論過程以至賠償率的計算已多次引起爭議。

簡而言之,政府會按農地面積推算或點算農作物、樹木總量,再將農地或作物分為不同級別,A級最高、E級最低。即使農地所種的農作物種類一樣,A級和E級的農地或農作物可得到的賠償卻不一樣。當中會考慮的亦包括作物的高度、狀態及經濟價值,但具體的評級方式,卻沒有有明確標準。

同時,地政拒絕在收地的圖則資料公開,更反而要求被徵收的村民自己買圖。

有聲援的朋友指出,其他村內青苗點算時,曾經出現漁護人員將四角豆簡單歸納為「豆」。根據之前在其他村落的工作經驗,很多時村民如果對被記錄的品種或產值有所不滿時,只能現場與農業督察辯論。

即使政府在收回土地時,業主都可以通過自行估價及土地審裁,要求覆核土地市值,爭辯合理補償。然而在青苗點算時,卻只有一張沒有公開的作物清單、不明的農地分級等機制,亦沒有「上訴」的機會。

今日到場的漁護督察指出,決定青苗價值有不同準則,除了作物種類之外,亦會考慮農法、農地分級、農作物生勢等。這種準則被政府以擔心有人以「搏賠償」心態種植而沒有公開,而事實上,用這種心態搏取青苗補償的可行性不高,即使有個別個案,都並非主流做法。

一塊農地的價值,不應該只視乎一個時刻的產值。輪作後不同季節作物價值會有所調整,一塊地亦不會全年只種一種作物。現時地政和漁護所進行的青苗補償,只考慮被記錄時的作物情況,亦無視了農地其餘時間的產能、對環境及社區影響。同時他們以批發價作為青苗估值,亦被指與市場實際情況有段距離,無法反映作物價值。

可惜的是,不少村民和農戶長年周旋下已感疲憊,在後期往往無力再爭。青苗補償所得不多,對農友而言屬杯水車薪,唯有妥協。不過,亦有街坊希望據理力爭,要求政府不應只清點一個時刻的作物,更應考慮不同的影響因素,重新制訂青苗政策,並將清單及評級機制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