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配對一個屋苑與農場的共購小組、最近半年協助自己參與的農場處理農產運銷工作,以及在出墟與農友交流銷售經驗之後,覺得有些地方很值得討論分享。
本地農產品在網上確實偶爾做到聲勢,也帶動了一些網絡平台以本地農產作為招徠,不少社區亦組織了共購組,這些模式在20-40歲的年輕家庭受到注目。去年夏季開始,在區議員及地區店鋪支援下,配對了屯門一屋苑與元朗一個農場組織共購小組。屋苑人口大約是2000人,夏季首13個星期平均每星期有10位客戶,帶來平均每星期約$1100的銷售額。

這個數字只佔農場總產能的小部分,當然運輸費用是有節省,但整體而言也引伸出不少問題:行政成本仍無法全自動化,不今仍需要上游(農場)與下游(社區)以外的第三者義務擔任中游角色,而下游的分分銷地點無法回本。如果再於銷售額中再抽成予中下游,且當訂單處理及下游分菜總共需要一個兼職人手以8小時處理,又要有生活工資($54.7)時薪的話,即是要從中抽取$437.6,使上游及運輸只能取得$662.4回饋,每個月這10位客人帶來的生意額下跌到則只有$2649.6。
而對年長而恆常買餸煮飯的主婦或廚師而言,網店、共購不能每日出貨、不能即場揀菜,吸引力不及街市。所以「坊間」(網上)對本地農作物的討論,未必能在實際最大群的消費者中佔一席位。
無論網購還是共購,Google form或WhatsApp 等需要人手更動及處理訂單的平台,仍然業界最常用銷售工具。現時網店流行,理應技術不難,為何不轉用網上平台?以Basic Shopify為例,月費不過是約$230。然而,如果只以一個農場作為單位的銷售平台,這個數字以外,還需要農夫額外花時間學習、持續更新,而且要準確至以更計算將產品上架,可能只能在收成前1星期才能決定,這裡的時間成本折現時薪可能每月要花$1000-2000元。

網購與共購另一個難度是運輸及交收成本,參考同業及單位內部數字,以10個分散於新界西北區內的客戶,與集中運去同區、同樣是服務10個客戶的一個集中點(共購取菜點/農墟/街市檔),後者可節省平均大約82%運輸費。逐點運輸成本高昂,這也是為何即使網購流行,做直接宅配的農場仍是少數,即使做也是熟客為主。
如果行政和運輸成本如此高,何不幾個農場組建聯合平台,攤分成本?如果合作單位是有機農戶為主,以香港有機場普遍作物多元的風格,生產的作物十分相似,如果A農場與B農場同時出蕃茄,而兩者又沒有協定好各自的生產計劃,平台很難公平地分配及調整批銷數字。但要兩個甚至更多農場一齊協調產量及種植品種,又往往因商業利益、環境及土壤等不同因素難以談得攏。更重要是,即使有志連合的農戶,往往並非集中於同一區域,即使合作出菜,運輸成本也未必能顯著減低。
事實上,農民組建合作社,通過村中菜站收菜批銷,早於50-60年代已經出現,並非新鮮事。戰後政府推動農村組織合作社,兼具信貸及農產運銷功能,並由官方設置蔬菜統營處(VMO),鼓勵生產以外,亦取代以發放高利貸及壟斷墟市經濟的欄商,保障個體農戶。合作社接收農產品,以籮卡記錄後,運到VMO進行投買,買手向VMO找數後再經合作社發放予農戶,當中兩者都會抽佣作營運成本。

這模式實際上正好處理上述提及運輸及銷售的行政成本,由農夫及買手共同分擔;而批發市場好處是,農夫可以大規模地出菜,不需要逐個銷售,即使薄利依然多銷。只是由於大陸菜場興起,市場同時進行中港兩地農作物的投買,當大陸菜以傾銷方式湧入市場,買手必定會選擇成本更低、量更大的進口大陸菜。
最近在蕉徑聽聞農戶出菜,不但無法賣出,甚至經常發生無人投買而「倒海」的情況。網上人人讚好本地菜,菜檔卻不願入貨賣本地,農夫就將菜倒海,這件事情聽起來並不符合網上對本地農產的熱情。產能普遍較低的有機農夫亦未必有此問題,但在常規市場卻確切地發生中。
當一個市場同時有大量相似時令菜,批發價不可能會高。本地農夫只能靠種植特別作物,或者轉行有機避免直接競爭;另一做法是,新界個別街市有一些檔口會直接收農夫的菜,省去了合作社及VMO的佣金成本,總算能賺取微利。所以與其說統營「剝削」,「沒落」可能才是比較精準的形容詞。
有些人總覺得批發無法令農作物價值得以彰顯,然而農場直銷則要自行付出成本處理行政及運輸,菜未買出就要付另一筆成本,對利潤不高的農業而言並不容易。雖然如此,網購和共購仍是會繼續經營,關鍵是如何使成本下降,令到農夫得到應有收入同時,中間的行政工作和取菜點永遠都不再只是「挨義氣」,而業界自己也有一些新嘗試。

最近有農墟經營者們在搞墟之外,開始批發予不同零售商與餐廳。農墟買手根據農夫提出價錢現找入貨,再mark up批發,批發失敗的風險,則由買手承擔,所以轉手價會較高。對農夫而言,不需要花太長時間處理訂單、又不需要自己花一日出去農墟擺檔。而對比平常買手以壓價方式競價方式,至少農夫在這模式裡能自己叫價,更能即時收數。
業界嘗試中,但在「搞起」之前,本地農業裡仍有很多不惜成本的崗位,義務或低薪地處理運輸或行政工作,這些朋友還是值得受到肯定和感謝;同時當業界努力提升生產的質素和產量,運用創意及想像力改善運銷狀況,中下游亦應思考自己定位,降低銷售成本。上中下游就可以同時以農產品賺取合理的收入,產業鏈條重新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