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秋行軍蟲」的草地貪夜蛾最近入侵牛潭尾及錦田,這個在2018年肆虐中國18省市的蟲害,至今仍未有奏效的本地防治方法。
秋行軍蟲原於美洲,俗名源於當地常於夏末、秋季時成大群出現在農田中而得名。漁護署資料指出,幼蟲大量啃食農作物,尤其以禾本料的粟米、高粱、水稻等為主;更可以取食花生、甜菜、大豆、木瓜、草莓、番薯、莧菜等80多種植物;台灣農委會更指,受影響作物可多達350種。
辨識秋行軍蟲不困難,頭部有一道白色Y字型紋路,尾巴的地方有四個正方形,整齊的黑點。牠們繁殖快速,一隻雌蛾可誕數以千隻蟲卵,成蟲飛行距離可達100公里。據農田觀察所得,幼蟲持續於同一棵粟米啃食三至四日,可長成超過7-8cm長的幼蟲。當溫度越高的時候,秋行軍蟲幼蟲發育會越快,發育越快擴散能力亦會越強,近日的爆發,相信與氣候暖化亦有關連。
被咬爛芯的粟米 被發現的幼蟲 一支粟米可以有幾條蟲
非洲大陸於2016年起爆發蟲害,贊比亞政府甚至出動軍隊直升機對其國內受影響的區域噴灑殺蟲劑;秋行軍蟲2018年傳入印度,繼而在緬甸、中國、台灣等地都造成大面積作物損失,而在中國26個省市都有發現報告,亦在華南等地建立穩定族群。
香港漁護署2019年5月於大隴實驗農場接獲首宗秋行軍蟲案例,其後亦有農場發生零星爆發,當時漁護署緊急通知香港各農場提高警惕。根據漁護署給予農民的防治指引,秋行軍蟲天敵有螟蛉絨繭蜂、赤眼蜂、叉角厲蝽,有機農藥則建議使用蘇雲金桿菌(BT),唯實地使用效果不顯著。台灣大學昆蟲系教授許如君2019年曾指出,秋行軍蟲比其他夜蛾更容易產生抗藥性,就連有機農友常用的蘇力菌,也可能出現抗藥性,建議同一種藥不要連續使用三次以上。
現時錦田歐羅有機農場、牛潭尾新興農場都曾表示農作物遭秋行軍蟲侵襲。其中新興除了打BT,現時亦會每日以人手用長鉗將蟲夾起,幼蟲被夾起時被發現位置,主要在未開花的雄花(頂部)或者雌花入面,即啃食正在生長的粟米芯。如果粟米鬚或粟米芯有啃食的痕跡,即成支粟米都需要放棄,只能寄望下一個雌蕊可以繼續生長、農友又能及時作出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