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月時間 開發千呎小田

耕住合一無容置疑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然而在有限條件下,住在農場以外10公里其實已算盡量靠近。以前住市區來回動輒四小時,搬到現時車程減一半,開車之後同農場距離變成15分鐘。

間中還會因為在附近工作,有1-2小時空檔都會返去夾蟲。以前未有自己負責的田,返農場有時會不知所措;今日終於體會到,只要你有種嘢,一定唔會冇嘢做。

有留意新興農場動態的朋友,大概會見到這大半年漸漸形成了成熟的合作社模式,公家農務以外,自己劃出自己區域,共同農具、基建、出菜運輸。我自己偶然也會幫手做西瓜田少量農務,但也是輔助性的。真正自己的部分起初有一塊500呎,後來再開荒另一塊1000呎地;500呎那幅種完一茬粟米交還農場,於是就剩下1000呎的田。

1000呎地是怎樣的概念?聽過在香港全職耕田,最少都要有1.5萬呎(也不過2斗),由此大概可以推算差距了。當然也會間中幫手種西瓜,但1000呎要打理時,對新手來講也要花一定時間。除了兩行暫時分了給室友種菜,其餘7行大部分種粟米,另外少量其他作物。上次種粟米其實蝕了錢,今茬希望做好些。

除了其中三行是自己開,其餘最後都是有怪手代勞,鋪水帶接駁農場其他成員的灌溉網,每日開泵淋水。施肥和除草暫時未機械化,但最大勞動還是人手夾蟲,你以為夾清,過兩日又見到一條食到飽的大蟲。現時每2-3日捉一次,但都未必夠快。

以上經歷就正好解釋,被稱為農夫時總感到尷尬難堪。除了因為我不是,也是因為技術有排都未有這種水平,正如你不會叫一個只識煮灣仔碼頭水餃和出前一丁的人做大廚。

相比種植,也許對「農業」這件事,或這個行業比較著迷。以往用社運看農業,很多時只片面地將產業理解為社會需要(維權是另一領域,不贅);但當有機會置身其中,就會發現農業也更多時講求個人對世界的體會,繼而決定有幾大決心和投入,而不只是想滿足別人的需要。

這種體會不是「為了XXX而種植」,而是種植時遇到各種情況時做出決定的態度。有人會花了幾日吊西瓜然後怕大風又剪斷之後再花幾日重新掛過,有人會花數以十萬買自己都唔敢坐上去的拖拉機開田,有人因喜歡Don Don Donki薯仔的口味然後再去Don Don Donki買薯仔種落田。

這些人擁有的生活經歷,和對自己、自己想做的事充分了解,使他們在田地上所做的選擇或決定,都是實在而有意義,即使看起來似乎很隨心所欲。繼而在這些決定和後續的工作中,累積經驗和體會,再形成自己的一套對萬物的觀念。

或許這就是被人們稱之為「內涵」和「深度」。

所以我不是因為種出農作物而滿足,而是能夠有身分進入這樣的生活,這種感覺比在市區生活的所有事都踏實得多。這種踏實包括在種出作物、合作種出作物、見到農友種出作物之外,在運銷、消費者反饋中,了解別人對土地與農業的想法;亦是很享受在農場中支援、被支援、合作解決問題,交菜時同農友講或聽人講種植的心得和經驗、時令作物市場動態、零售商的壞話,諸如此類的過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