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見到一些動物義工,聲稱面臨清拆的古洞村有4000隻動物有待救援,激發起大量動保人士聲言要去古洞救援。然後這個資訊,經一個「ACOO」的平台被廣泛地傳播開去。
這些資訊內容、傳播方式都很多令人疑惑之處。動保不是自己擅長的議題,但當見到「ACOO」在未經同意下,引用「基進報導」(即是我在寫《阡陌》之前的網站)的相片,卻表達出與拍攝時完全迴異的資訊,實在需要釐清一些資訊。
首先要指出ACOO的發文中,那隻伏在木材間的狗叫「燒賣」,是 志記鎅木廠3-4年前開始飼養,上過木工班、去過木廠參觀的朋友都會認得。你可以話圖錯不緊要,資訊正確便可以,但這張錯誤配圖,會令人誤以為木廠打算將牠棄養,使廠戶蒙上不白之冤。

其次,東北發展和各個開發計劃,確實會造成大規的動物同樣遭到迫遷。所以一班一直參與東北運動的朋友,組織「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目的除了關注拆遷區域的動物,更要針對政府在規劃之時對動物權益視而不見提出控訴。
根據戰隊在2017-18年進行的調查,估算區內大約有2000隻家養貓狗,也包括倉狗、社區動物等。而東北拆遷並非一次過進行,現時古洞已動工區域集中在波樓路、聯生區附近,石仔嶺、東方、聯鳳堂等地區仍未清拆,亦所以,2000隻動物不是同時面對生存危機。
兩點澄清之外,也想就事件引發的爭議作出一些補白。
從城市而來的動物義工或者會對村民動物數量和飼養方式感到愕然,而放養也被部分動保人士視為照顧不善,但相反這些動物,也同樣享有遠比城市更大、更自由的生活空間。
無論是東北抑或其他鄉村,除了家養動物也有很多形態。戰隊2018年的出版物中,就列舉了6種處境,詳細大家可以細閱相關內容。當中的「社區動物」,大概就是被認為是「流浪」的貓狗。這些社區動物日常自由在村裡覓食,有些有村民定點餵飼,生老病死聽天由命,間中還可能遭到厭惡動物的人下毒手,或被大型車輛撞死。區內的動物義工與村民,主要採取「 捕捉、絕育、放回」(TNR) 的方式,而非一刀切地進行領養,是考慮到鄉村動物的特別處境。

所以這些本來擁有自由(也同時面對危機)的動物是否適合領養,或安置於狗場,本身就令人有所疑惑。當然,在拆遷發生時,動物同樣面對生存危機。然而背後要問責的,是政府多年來的規劃失當,鄉村被迫承受厭惡性產業和開發的問題,卻沒有考慮過社區動物的存在,沒有投放資源搞絕育,繁殖數目大幅失控。
可能有人批評,動物義工只為救狗救貓,大道理也要面對現實。但正正就是要面對現實和真相,動物福利的背後,失誤的規劃才是令東北動物面臨生存危機的主因。從根本地捍衛動物的生存權,就是要直視規劃所造成對社區裡所有物種的傷害。
這幾個星期在橫洲和九華徑奔走之間,村民(也是飼主)在迫遷發生時,同時面對公權力的壓迫、流離失所的壓力,但還是盡力地將動物安置和飼養下去。對他們來講,保得住自己家園,自然也沒有動物生存危機。所以村民努力抗爭幾年間,動物的權益亦反覆在抗議現場、與官員會面現場被提起。政府沒有處理民間對反迫遷的訴求,只出一張tender招標找動物團體開個容納幾十隻狗的狗場。
即使是「實事求事」去處理動物迫遷的問題,但據進入了那些最近開設的領養群組的伙伴轉述,組內已有人陸續提出「自己想領養」的貓狗size、數量。這個情況是否動保界的慣行做法?如是,那到底這些人是抱著甚麼心態去做這件事?

略聞有些動保義工對戰隊的不滿,覺得「義工」沒有盡力為「流浪動物」出領養。事實上,戰隊設計的調查方式,已被被其他在拆村區域的村落組織者們所援引,在小欖新村、九龍三村現時由民間進行的SIA中,也有了解住戶的動物情況。
單純的救援只是一時三刻,今次100隻出領養,下一條村200隻又何去何從?不面對真正的壓迫,何談真正的人與動物友善社區建設?抑或在那些人眼中的動物權益,只有把牠們困養在城市的小單位、狗場?
如果你只是在滿足自己買贖罪劵,又或者你自問才是救貓救狗的英雄,這篇文屌你唔醒,亦唔會屌醒,既然如此不要揀三揀四,不要嫌大隻嫌樣衰,馬上將4000隻貓狗塞入你自己屋企,然後keep your mouth shut。
如果你對這篇文章的內容有所質疑,那請問你又有無質疑過那些網上平台所提出的資訊?你有無去聲援過受拆遷影響的村民?有無去過木廠見過那隻明明有人養、但在偷來的相片,被key上「幫助流浪貓狗資訊」的狗?如果你堅持相信背景不明平台提供的資訊、而拒相信那些深耕鄉村多年的動物組織者,請你馬上買十萬罐貓糧,沿著馬草壟路每10米放低一罐,係呀,浪浪冇嘢食好慘,要做就做盡佢。
如果你想真正了解社區動物的議題,請用心閱畢戰隊的文章、分析議題。如果你很覺得自己都要出一分力,好好認實思考,慢慢自我對話,想清楚自己想發揮的崗位,再聯絡戰隊或各區維權關注組織,看看自己有何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