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黑番茄的戰地記憶

Barbentane茄子的同時,也在旁邊種了幾棵黑番茄,不過種得遲、量也不大,所以也不公開銷售。

這些番茄苗也是農友幫手培,最初其實生長不太好,也很少打理,又無剪又無扶。亂生一通下,都包了廿幾三十隻番茄。品種叫「Noire de Crimée」,英文又叫「Black Krim」,種子由意大利來,但發源地是克里米亞,也即是2014年烏克蘭人民推翻親俄政府後,俄羅斯軍事佔據的那個地方。

番茄原產於中、南美洲,西班牙殖民者在1500年代將種子帶回西班牙,其後漸漸在南歐廣泛種植。

1853-1856年,鄂圖曼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爭奪近東利益爆發的第九次戰爭,法蘭西帝國、薩丁王國(意大利王國前身)也捲入了戰事。有說法指,克里米亞戰爭的退伍軍人收集了種子,並把它們帶回家在自己的花園裡種植,於是慢慢型成為今日見到的樣子。(Jauregui, 2019)品種名稱中的「Crimée」或「Krim 」就是指克里米亞。

小小番茄背後也帶著煙硝味,農場亦是耕種者和秋行軍蟲的戰場。本來因為忙於處理白龍王牛奶粟的除蟲工作,對番茄只採取佛系態度。後來見有得收,才買網袋保著收成。但果蠅也來得快,不少未包都已經被針,所以也損失不少。

收下來的黑番茄比一般牛茄更深色,但又未至於黑色。皮很薄,味道juicy,聽講茄紅素比一般番茄更多,也更有益。今造產量自用、分給農友剛好,極少量放在農場等活動賣,可能都不到15斤。想追產量,冬天時還是要認真起個網棚種。

對於在網上分享農耕資訊,有時都會於心有愧。雖說2016年已加入牛潭尾信心米前身的「牛潭尾有種米」團隊,但之前在農務上的幫忙都是跟大隊做。真正耕自己的田是去年開始,失敗、再種、再失敗、再種。

有次去南涌跟一位朋友閒聊,他說:「嘩,自己應承要去耕一塊田,其實責任重大。」劃分了自己負責的田後,落田動力大了不少。當然對比之下還是只能做到Holiday Farmer的時間,但要做量產,佛系極都要下點功夫,也是最近才漸漸掌握做量產的節奏。之前多數都是將別人的經驗心得整合分享,而自己的經驗當然未有資格作為種植者的參考。但若要繼續書寫農業,總不能一直搬字過紙,將不屬於自己的生活經驗無限延伸。

離開新聞報導良久,今日寫土地、農業,記錄自己的部分比較多。作為農業初心者,練習種植基本功、做好產量是現在想練習的事,希望未來寫出來的事物,能以自己的經驗承載。情感消費用來賣特產還可以,日常還是要以味道品質決勝負。

如果有朋友對這種承載戰爭與歷史的番茄感興趣,看看來年會否種更多。

參考資料:

https://homeguides.sfgate.com/grow-black-krim-tomatoes-40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