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食(香港)橙?

最近見到有間生果店「巴打鮮菓」,聲言拒賣香港人在中國大陸開橙園所種植的「和橙」引起一輪熱烈討論。有人認為應該抵制一切大陸農產品,也有人提出和橙種植的方式比外國大規模的農企種植更eco,也有人比較中國輸港與空運的碳排放etc。

即使(自稱)以農業搵食的自己,面對這個討論也有點難進入,大眾對種植方式的辯論、對中國農產品的不信任、農產運銷產業認知不足,這個問題一開就最少有幾個課題。

所以我也無意進入,唯獨見到幾個留言,有點觸動神經。

//香港人用「香港人」牌頭係大陸種橙都唔係香港種!
如果係真香港人都保育咗香港先啦!
係大陸咩環保種植就要香港人去接受!😪😪😪
兩億吖,比人收咗農地嗰啲好好諗下仲值唔值得支持啦!//

本地農業早已被香港主流的發展主義所擊潰,農地被視為開發過程中的土地儲備,這些論述不論左中右建制泛民都有聽過。中國及檔東南亞糧農產品在90年代後完全支配本地市場。在蔬菜自給率不足2%的香港,漁護署數字指出只有4000個全職農民左右;而根據我和朋友不正式的估算,如果以台灣政府青農政策(45歲以下)為參照,符合這標準而又在本地種植的「青農」只有不足80人,如將半農半X也納入亦相信不多於150人。

這位網友提出「保育左香港先」,作為從業者當然很想同意,奈何現實環境是農業不被認可,基本上在香港種植農民只能以自身的熱誠、資本單打獨鬥。即使當地產商突然大發慈悲,3000公頃空置農地全面復耕,但香港的農業人材何處尋?就靠這4000個人嗎?

對比外地,香港一個農場可能只是別人的家庭式農場,雖然有小型耕種機械應用,但也不及外國以拖拉機甚至無人機大範圍種整。(所以不要過度FF在香港耕田可以技術移民外國)

繼而是銷售的困難,雖說本地/本地有機農產在市場有一定號召力和支持者,但單一字號產量小,運銷成本極高,如果零售商以5成mark up,農戶幾乎無錢可賺;鄉村農業人口下降令合作社式微,合作社出菜價錢低,攤分成本後仍然蝕錢。有農夫嘗試組織新農會,但由於土地限制農戶向散東西,不似昔日合作社以村為單位,成本攤分效果不彰。

縱然如此,香港的農民仍每日為這片土地傾注能量和心血,希望將利用香港的土壤種植食物。而作為初心者的我,也是受到同伴感染而投身其中。我相信至今仍堅持在香港農地上奮鬥的農民們,仍然相信這片土地能孕育出生命,亦因此才深深感受到自己與大地的連繫。

如果想了解更多運銷問題,早幾日也寫了篇文,講新手農戶或散戶出菜的困境,而再耐少少也有另一篇淺談農產運銷的情況,大家不妨參考。網誌也記錄了自己投身農業的經歷,還有分享不少香港常見農用機械的應用,有興趣朋友可重溫

至於配圖,是真真正正、如假包換本地生產的本地橙。自己有幸品嚐過,甜中有酸(廢話),不過由於橙樹的主人不為商業生產,所以也不透露詳情了。順手提提大家,入新界時不要亂摘別人的農作物和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