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推穀種 商業種米何以生存?

上星期漁護署舉辦一場有關本地稻米復育的講座,席間漁護署透露兩年前開始在海外種子銀行引入一些昔日本地種植過的稻米米種,再在溫室培植,根據基因定序測試,發現一種名為「花腰仔」的品種生長穩定,遂向一眾商業生產米農推薦。

在過去二十年間,民間對稻米復育的呼聲不少,除了在香港尋覓自留種和自行引種,有人利用自家農田嘗產種米、有NGO將農業及生態復育結合、亦有民間自組的種米小隊。2019年胡應手的《種稻的人──香港稻米生產的技術與傳承》 一書出版,詳細記錄了2017年大部分本地種米農戶的種植經歷和營運方針。

阿手的著作其中一部分,亦記錄了牛潭尾信心米團隊2017年種米的經歷。有趣的是,現時在網上看到大多數書介都是藝文版或文化專欄刊登,書中帶出的一些數字或統計(例如種植面積、總產量與香港白米總消耗量的對比等)比較少在媒體中引發討論。

我們過去在網絡上經常見到關於農業特別是種米的報導,大多關注種植者的個人經歷,較少從產業視角出發。當然,香港亦沒有可以承載《農傳媒》、《上下游》、《豐年雜誌》等農業傳媒的讀者群體,難以開啟這些討論。

漁護署平時也會舉辦不同面向的種植講座,除了新品種引入,亦有農用機械、病蟲害處理等,但今次舉辦與稻米相關的講座及種子分發也是別具意義的,除了也可以視為官方回應民間近20年自行復耕種米的嘗試,亦由公共資源去檢視香港種米的可行性、發展方向。

講座在大龍實驗農場及zoom網上同步進行,不過現場參與者除了可親身觀察漁護署的溫室種稻米外,亦會獲得花腰仔穀種,份量按種植面積而定,每斗100g。署方表明,現時只會向從事商業性種植稻米的農戶分發相關穀種。

漁護署指,這款花腰仔稻米推算斗(674平方米或7,260平方呎)產約200kg濕穀,產量不算極高;顏色與一般稻穀有差異,適合在利用它進行插秧或收成活動。署方在講座亦表明,「由種子銀行取得的本地稻米品種,未必具備作為經濟生產品種的潛力,但對於保留本港歷史及文化回憶有一定價值。」

值得一提,漁護署今次產種水稻並沒有在大田種植,而是在溫室環控模擬環境。撇除本身有種類似或相同品種者,漁護署其實手上沒有將這穀種「種落地」的數據,今次分配米種之後,當局也會到個別農場跟進種植情況。

漁護署也提到,有一「行內德高望重」的商戶有意所有種植花腰仔的米農收購收成的穀,並進行加工。他們沒有透露相關商戶的身份,但從現實經驗聽過金源、超力等米商都曾了解能否染指本地米;在港鐵商場和屋村街市廣開市場的建華集團旗下「瑪雷」,亦有派人四出打聽本地米種,亦在香港引入大型磨米、精米設備。先不論其背景,本地米大多數農戶都種不過5斗,就算集中批發出去,產量也不會很高。

事實上,如果以署方數字斗產200kg計算,假設沒有颱風引致倒伏等因素影響,成功收割、碾米、精米後,大約能產出約120kg的白米。假設以去年信心米$120/kg(零售價)發售,每斗總產值大約為$14,400。以播種至收成需要100-120天計算,每斗地每月收入只有約$3,600元——別忘了,這包米的價錢可以買起一包8kg的泰國米。

種米最大的成本是人力,除了插秧、收成需要龐大人手,期間要追肥、米田中耕除草、圍雀網等,如果一人做十分吃力、多人做人工則倍增,而由於氣候變化,令到這些工作的月份都是極度炎熱。其餘成本包括整地犁田的燃料、雀網成本等,單靠賣米根本不足以收回成本。所以絕大多數的種米項目都要靠搞食農教育活動,才能在高昂的成本中勉強回本。

所以這種「商業生產」的商業性並不是指作物的產值,而是農場能否通過將種植活動開放轉化為收益。亦因此,會有聲音質疑「搞活動種米」的模式,著重對外活動而非作物本身的產能,本末倒置。

而種米亦可能引起與周遭農戶的矛盾,戰後香港農業由稻米為主漸漸演變為蔬菜及禽畜養殖,水資源分配模式亦會改變;同時近年香港不少山頭因山火、乾旱令到徑流明顯減少,突然再有人種米,就可能分薄原本已珍貴的水資源;即使選擇不用引流而泵井水亦需要用電,變相又加重成本。

坊間對本地農業的興趣聽起來聲勢浩大,取貨的人多而產量少,上述的120包米,相信一放上網必定秒速賣完。但由於銷售市場狹窄,有能力支持本地農產品的中高檔消費者大多集中市區,農產品產量低令物流成本極高;生產量少,亦無力維持消費者的習慣和動力。

在副刊、文化、人物專訪中,農耕生活描述成生態捍衛者、另類生活的選擇;而種米就更被視為「文化守護者」。這種描繪某程度亦反映,主流價值觀確實並不認同農業,做農夫只能被視為一種脫軌和追尋自我的職業。

除了文青下鄉的美麗風景背後,這門只有4,300人從事、全年總產值只有10億元的產業,如何說服社會有繼續存在的必要和價值?還是社會沒冇農業都可以運作如常?除了一腔熱誠和堅持,農民可以通過種植或延伸的活動,獲得一份有尊嚴的收入養活自己嗎?無論你是被想像吸引、想投身其中的年輕人,或人到中年想轉轉跑道的中年人,甚或只想推介別人入行的記者、編輯(me🤢),都不妨先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