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瓜

農場今年首度大舉種西瓜,分兩個大隊,一隊種落地、一隊主要向上發展。初段有幫忙種地隊開地屈膠通,後來打理粟米愈來愈忙,加上其他工作,漸漸比較少幫手。

最終收成不似預期,除了爆瓜,也有病蟲害問題,西瓜種不甜似青瓜。農夫總結經驗說,一來密度太高,二來梳葉要勤,三來有蟲要即清。聽起來不是容易的工作。

農場之所以種西瓜,主要是因應近年牛潭尾冬春兩季經常缺水,強行種米只能靠日日開泵抽井水。而且上文亦有講,種米超難回本,既然如此,何必強求?

西瓜源於非洲沙漠地區,野生西瓜是苦,後來經人類漸漸馴化,不過普遍仍喜好沙質土壤,十分耐旱。如果太大雨,泥土充滿大量水份,經藤蔓不斷谷入瓜內,如果水太多就有機會「爆瓜」。所以有些比較大投資的西瓜農場都會起棚,防蟲之餘也減低雨災造成的影響。

種地隊的田在蜂箱旁邊

今年開始,部分米田的輪作次序為1-5月種西瓜、7-11月種米、12-2月種粟米。西瓜作為夏天作物,就算漁護署推西瓜節都在6月舉行,但始終怕夏天颱風暴雨,近年香港的春天也很熱,日夜溫差明顯,提早種植未嘗不可。夏季雨水較多,種水稻時缺水機會較小,最多颱風時(8-9月)稻穗仍未出,減低倒伏機會。粟米在冬天種植較好,當然不想農田太操勞亦可休耕。

香港大部分農夫種的西瓜都是類似美人瓜類的小型品種,老實講,我不完全了解當中原因。翻查資料,漁護署2007年開如舉辦「有機西瓜節」,事前研究、推薦將個品種鼓勵農民種植;現時漁護署網站的資料,仍是推介「天蘭」、「黑美人168」、「紅妃」等小果品種,每隻大約都在2kg內;「華寶」、「富寶2號」等大西瓜動輒10-15公斤,可見現時大多數本地西瓜都是中小型品種。

「黛安娜」西瓜

這可能是因應香港家庭的需要?平時一般家庭就算去生果舖買外地西瓜,都未必整份帶走。小型、精緻品種,可能確實比較貼近香港消費者的特點。

今茬西瓜比較少幫手,所以沒有太多親身體會分享。如果做「生產」才是我們想做的事,克服量產帶來的病蟲害,就是工作的一部分。綜合農友經驗,難度和辛苦位是除了授粉(農場有蜜蜂幫手),西瓜的果在雌花處慢慢長大,沒有網棚的種地隊要逐個包網袋防果蠅、然後也要換更大的網袋,經常深蹲確實很辛苦,但不做的話,就很容易令果蠅有機可乘。

耕田無時間哭哭啼啼,能出貨就盡力出,出完馬上又要清田準備下一茬作物。堅持固然值得致敬,但沒有收成,只有致敬和like都不能收回種植成本。耕田如做人,在擁抱理想的同時,就要有面對現實的覺悟。無論下次做好基建再接再厲,或者選擇好好休耕,檢討、總結經驗,好好認識自己能力,認真了解你耕耘的土地,這是務農與做人處世同出一轍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