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分享了(睇人)種西瓜的經歷,經過4個幾月的辛勞,來到了收成的時刻。如果有留意之前的文章,大家或許都會對定價和銷售有些概念。而今次賣西瓜的過程,也可以解釋一些客人或零售商的疑問。
西瓜收成消息傳出時,團隊成員的朋友也紛紛查詢自摘安排。除熟客、朋友外,也要預留農場不同字號活動的參加者,無理由山長水遠入農場都無得摘吧。
但同所有「體驗式」活動一樣,自摘即使在農夫的指示下進行,仍無法完全避免農作物的耗損。尤其是「種地隊」的西瓜田設計有一條排水用的深坑,但參加者往往不願意走落去,堅拎在滿佈瓜籐的田基上走動,然後有幾條籐就活生生被踩斷。當然,一搞自摘就無可避免,亦因此在田自摘的收費,會比買農舍裡已摘下來的西瓜貴。

不過對農場來講,依靠活動出自摘西瓜的價錢是最理想,既慳運費、租金,也可以預算購買的客人。當然,農場設計無法一安排太多人來摘瓜,限制了這方面的銷情。
所以,零售、批發和訂購還是會做。今年農業界似乎回到了社運與疫情前的平靜,賣菜的宣傳也不太容易,還好農場種植產品比較特別,還是可以一戰。所以幾個字號都專注種植非「大路菜」(我自己則因為要練習,所以由大路菜種起)或香草,可是銷售無門。
農場各字號都是半農半X、新手農戶,出現尷尬情況:交舖頭和市區,因產量不夠,必蝕車錢人工;但自己食和單靠農場活動,又未必可以清走大部分貨。在這情況下,就出現了錦綉和元朗的購買小組。
然而在這兩星期,原本一直乾旱的天氣開始變得反覆:對稻田來講是好消息,畢竟缺水已久;但對西瓜來講,大雨並非好事,經過三四次近50-70mm的間歇式豪雨(馬上又出太陽)後,不少西瓜都爆開。連同蟲害,很多西瓜就此失收。

在這個星期,天文台預報豪雨將至,農夫為保收成,也被迫提前收部分瓜。收雨來的瓜雖然擺得,但也要快手找人接貨。當西瓜收成消息傳出時,有些零售店已查詢;不過突然要出,批發價只能維持中等水平。
其實對一個產量不高的農場來講,無論點出市區,運費成本超高,即使自己開車都是蝕落自己度。雖然農場還是有批發予零售商,但坦白講,市區賣本地菜租金、人工成本實在高到完全不是農夫可以負荷。所以你會見到很多農場(不止我們)Facebook經常有人問市區購買點,沒有參加農墟的農場只能給予令客人失望的回應,這確實可惜。
而在新界區內開訂購組,面對同區農戶的競爭之餘,也要面對現時Facebook、Instagram演算法的壓力。最初選擇錦綉和元朗交收,是遷就農夫車的行走路線,但可能兩區實在有太多農友交菜,訂戶數目很低。在此情況下,決定追加天水圍北和屯門西南的取菜點,同時聯絡一些居民群組,訂單才有明顯增幅。
設計訂購組,既要方便農民和客人,又要避免與零售店直接競爭,需要錯開地方;如果又要借場交收,方便客人的同時,也因為需要與取菜點分帳減低收入;但無固定定點長時間取菜,就要同時間競賽、減低油耗和抄牌風險,縮短交收時間,結果也減低客人參與訂購組的意欲。
相比零售有幾多貨賣幾多,共購最大弱點,是訂單、交收時間和農場產能無法完全掛勾。例如上星期仍可出青瓜,但今個星期已經要停甚至退款,這可算是經驗不足。跟同業討論時,知道有些農友操作得比較成熟,預算好貨量和了解熟客的習慣才推單,這方面也要慢慢學習。

農產運銷、食農教育,這幾年聽過、寫過、試過很多方面的農業(邊緣)活動,反而耕種是近一年才算比較深入去做。最近讀葉子林文章,提到耕種才是農業最種核心的部分,這點也是去年才有的覺醒。
與其話逼人耕田,倒不如話,至少有耕種才能比較接近行業實況多些。最近收到一些非恆常農墟,邀請在盛夏午後參與,同農友商量,估計產能是可應付的,但現在也要開始種更多。以前可能未能察覺問題,不過落過田之後,都一定會聽過一句話:
「夏天真係好少嘢種。」
這句話對我自己來講,就是日後有機會搞one off農墟(最好冇啦)的話,盡量揀冬天,春天啦。當然夏天還是有適時作物,瓜、豆類固然萬眾矚目,潺、莧、通菜都是時令農產,大家也不妨多多支持。而自己也在種莧菜和潺菜,作為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