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投街市檔口?

話說政府上星期公佈,下星期將會進行多個市政街市檔口競投。市況差又多人失業,不少人都蠢蠢欲動想投返間,畢竟市政街市租金貴極有個譜。

與此同時,2月開始在農場種植的西瓜銷售也到了中後段。這幾個月周圍送瓜賣瓜,其實農場各人心裡面都有不同感受。昔日的農業系統以合作社主導,農夫不理好醜日日出菜站,不需要擔心如何出貨。

這幾年,可以試的方法都試過無數次,農場如果直接批零售點因為過於分散,費時失事之餘,零售點取貨不多,運費又要農場出,車一過醉酒灣必蝕無疑,一個人拎幾十斤菜坐西鐵則要點毅力,而零售點實際上能靠本地菜賺的又不多(齋賣本地菜倒閉機會達九成)。訂菜Pick up問題講過好多次了,冇得揀菜始終吸引不到經常煮飯的人,農夫菜包又無法完全回應口味、調整的行政成本又高。本地有機農夫如果不能入農墟,又沒有菜站—VMO的平台,沒有固定銷售點,令到每次出菜都要頻頻撲撲。

當然也有成功做大的農場。農墟也只是一部分,有個別農友其實有在街市開直營檔,或者個別菜檔也有入有機菜(但有冇得賺就不知);也有農夫千里走單騎宅配全香港,當然也是燒油燒錢去做(農友講笑,只有送到上門的客先留得住)。也有農場在各大農墟出菜,做起品牌留到大批熟客。起碼由第三者角度看,似乎還是過得去——所以賣不到菜的,可能只是我們?

這段時間同靚仔農友H多次溝通,講起某些出名(黃or sth)零售店,取貨又少、又好似要求佢先會要少少。出去就mark up到天價,但買客買菜有問題,客竟然會打返農場投訴,CS到底去哪裡了?傾來傾去,覺得農夫還是要有可以自己揸價錢的銷售平台。

最直接方法,當然就是自己Bid埋一份。但菜檔的價位不是人咁品,底價都5-6K,加上新x仔、建x、基x資本等一定會搵人入標,對家一抬就無得玩了。又當真係唔知點解投到檔口,加水電營運開支每個月12K,三個農場平均每個月要掟4K出來,還未計菜販人工。還有,這三個場的菜量夠不夠交每日開檔?當不是一年即回本,但有幾多資本可以守業?然後而家落菜仲可能要交陀地,保護費貴過你賣西瓜啊。

成日聽人講種菜乞食賣菜發達,上Google搵到這一段文字,是一個教人做生意的死page抄出來:

「如果在屋苑內經營一個菜檔,從區的人口、競爭者的數量,大概可以估算得到生意額。例如在一個有5萬人居住的屋苑,區內有一個街市,裡面有5個菜檔及2個超級市場。假設在區內買菜的居民佔總生意額的70%(扣除部分居民在區外買的比率),假設一斤菜賣10-12元,每人每日平均消費約3元,若生意額平均分配在7個商戶中,即每日每間商戶的蔬菜生意額大約有15,000元。若毛利率是25%,每日毛利會是3,750元,每月毛利約112,500元。假設僱用3位員工,每人月薪15,000元,租金15,000元,水電雜費5,000元,純利可達47,500元。」

當然上述情況應該是在大陸找菜場入菜,而不是本地菜、更不是本地有機菜了。本地農作物的利潤低,無論自己做定入貨都計唔掂。

最近幾次搞活動,都是用相對低的收費吸人入場,然後在尾段全力賣農產,這種方法其實不錯,但只限產能不算極高的農場。無貨出又驚無收入,種到又無門路出貨。剛過去幾節活動,講完行完買完菜最後debriefing時,總有一兩個人也坦然地(食住西瓜)話本地農業冇得搞。

當馬寶寶也即將走進歷史,連這個鄰近市鎮的農墟都失去,檔口又無錢bid,幾個農友趁夏天走埋一齊圍爐諗計,也不單單是取暖,畢竟都要計計數秋播種幾多,所以妙計還未想到。大家又點睇?有冇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