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廠農墟探班記

早前同農友A通電話,傾到農墟問題。

這幾年,很多農場都試過不同營銷方向;其中共/網購的發展雖然看似蓬勃,然而由生產端的角度,很多共/網購依然要到最後幾日甚至出貨前一日,才知道訂單數字。

農產品不同乾貨,生產要在幾個月前開始策劃和種植,所以銷售也是要數以月計的規劃。近月不知是否移民潮、又或者餐廳大多正常營業,共/網購已不復穩定,農戶亦未必能以之規劃生產。

最近會想,如果作為買手的中介平台,其實不是應該先付菜錢、以批量入貨,繼而才自己找客人?如果只有2-3日時間計算出貨——即是賣不走的風險仍由農夫承擔,又要農場出運輸,農夫其實沒有誘因要出去合作,自己做即使未必夠客,起碼佣金較平。

現時大多數共/團購平台(不論是否營利性質)仍是由農夫食風險;當然也有先入貨即找貨錢的平台(如東北菜檔)、或以菜包(這是另一問題,今日暫不討論)為主的單位,亦明顯地攤分農夫出菜的風險,只是兩者仍是少數。

所以A認為,即使成本高昂、又要自己出動、出運費,組織農夫直營、純本地生產的農墟才是出路。現時農墟生意,不算太好但也不壞,有農墟即將或已經告別,但也有新的農墟陸續出現。例如今日起至8月尾每隔兩個週末的紗廠農墟,就是最新設立的農墟。

牛潭尾的夥伴 Beetales偽農青 有檔擺賣,又想同業界友好碰頭,所以有去探班,順手觀察。

在酷熱天氣下,首日農墟由室外變成室內,雖然行人眾多,但多數都是埋嚟睇冇埋嚟揀。作為文青打卡聖地的紗廠,買隻冬瓜selfie暫時仍未成為潮流;加上宣傳時間短促,或許始終都未及接觸到附近荃景圍、麗城住客。農友說生意不過不失——就如現時農墟的一般情況。

在紗廠農墟以外,個別農友(包括我)亦同步策劃一個季節性小型農墟,以年青個體農戶為主,亦會有一些村民開檔介紹面臨改劃發展的危機。

選址是是另一個位於九龍市區的文青聖地,對消費者來講是好事,對農夫來講就繼續要面對高運費兼難泊車的問題,同時選址附近也較少私人屋苑,對於銷售價錢較高的有機本地作物,並非有利條件。

不過最後A也鼓勵說,既然覺得這個方向是我們心之所向,或許都要搞落去先知咩料;至於紗廠農墟亦要放長雙眼,下月底結算才見真章。

紗廠農墟日期:7月10-11、31日;8月1、21-22日 12:00-18:00
未命名農墟日期:9月4-5日

探索更多來自 阡陌之間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