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賣米,無論交收定農墟一下子都好快賣完;來到今年改以農場活動現售方式銷售,報名反應十分一般,就如最近其他農友所主辦的活動一樣。不知是想買米的人少了,還是沒有動力山長水遠入農場買米?又或者這種銷售方式,根本不是被消費者認可的模式?
市面對本地農業的「熱情」慢慢退卻,有朋友笑言會訂菜的人都移民了。不過這樣也好,總不能總靠販售本土情懷去賣菜,根據市場需要去供應產品才是正途。將部分米田改種較易賣出的粟米、訓練批量種植的技巧、選擇抗害較強的品種,就是具體實踐。
「為香港人種香港菜」的亮麗說詞固然動聽,但又有幾多人會視「提升香港農產品自給率」作為己任?為何「為香港留下種子」成為農戶的責任?
經歷六年的光景,到今日牛潭尾信心米團隊仍然在香港的土地上種米。在農業講「仍然」其實是奇怪的詞語,正如你不會講「返左六年Office仍然堅持返工」,如果農業作為職業,堅持不就成為了尋常事嗎?
不計昔日的禽畜養殖、以及信哥十幾年的經營,單是「信心米」團隊接手農場的時間都不短。仔細檢視,最初只種米到嘗試自留種,然後再發掘到「白龍王」牛奶粟,成為了農場另一招牌;最近再嘗試種小果西瓜,批量種植暫未成功。

菜包、共購、穀東、農墟、零售通通試過,到今日團隊以合作社形式,由農友自選品種及銷售方式、及配合公家種植計劃出貨。有些嘗試打響名堂,有些失敗告終,但這些經驗,都是參考其他友好走過的路,累積著其他人的經驗、再加上因應自身環境的特點調整。每個嘗試都不完全單單是自己的努力,而是集結大家經驗的嘗試。
所以這種「仍然」不是必然,既有外在因素、也被自身熱情或能力的局限控制。無論留下還是退場,累積在行業的體會與經驗,都會成為後來者最重要的參考,不論成敗。
相比為地球或社會作出貢獻,或許大家都是在經營農業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亦覺得自己想參與其中、擁有在行業裡想實現的想法和目標,才仍然願意經營農業。相比滿足社會或別人期許,「自己想做」的事才有更大動力堅持下去。
7月18日信心米碾米活動報名:https://forms.gle/pMmPgd8HGpzLwQNb8
圖一:米田改種粟米
圖二:即將打磨、精米的稻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