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作物最後小市集 總結PGS模式

以PGS (參與式保證系統) 模式銷售本地農產品的「濃作物」早前宣佈於月底結束,今日於觀塘舉行最後一次小市集,農夫、訂戶及其他業界朋友都來到向這個營運兩年幾的銷售平台。

負責人之一陳沁悅( Carol )指,停業最主要原因是合夥人的個人發展,包括想休息及移民:「我們兩位夥伴會離開香港,我自己都想停一停想一想。講真,做本地農業、有機農業都辛苦,從事這件事有很多事要協調、學習,一路做的時候其實沒有太多機會反思或後退一步看整件事,覺得可以停一停休息之餘,也給機會自己認真檢視過去做這模式的好與可以改善之處。」

本地有機農業銷售市場以年輕中產家庭為主,然而 Carol指自移民潮開始後訂戶數字下降約1/3,而現有訂戶中亦有不少已預告將會離開香港。因此開拓新客源,將會是農業界一個重要挑戰。

濃作物所採用的PGS系統,因應香港本地的情況及人文條件而設計,通過農場之間互相監察、訂戶親訪農場多方監察形式運作, 確保耕作和農產符合四大原則:不施用化學肥料、不施用化學農藥、無基因改造,以及本地生產;同時保持認證系統的公平及認受性,現時有12個農場參與。

PGS其中一個農場「心田」

Carol認為PGS是大勢所趨,尤其適合做本地生意的市場而非國際市場,通過消費者訪問、農場互相監察組織起來,通過消費者及業界認可的種植方式生產。「困難當然是,大家一開始去接觸、我們自己推廣,繼續無人知是甚麼,這是最大的困難,香港的消息者意識很多時只停留在買與賣,『 我買有機菜 』就完了。」

「消費意識可以再深化,去認識這棵菜的種植農夫是誰,還有農業背後的價值例如環保、糧食安全、文化、身份認同、社區經濟,很多不同面向的東西可以再探討。我想不只是PGS的推廣宣傳困難,可能農業相關的議題宣傳推廣都困難,不過這正是農業有趣之處。」

「我們從事食物生產,除了講有一棵菜生產出來,一棵菜背後可以做多很多事、產生更多價值,令農業可以有很多變化,這些位置很開心自己有嘗試過去做,亦都見到業界很多朋友和機構都有一直努力做,都希望香港之後愈來愈多的人,會在不同的切入點,一齊去看待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