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不同領域的朋友昨日來到農場插秧,也為冬日種植旺季揭開序幕。
今年秋播計劃分三部分,一是種米;晚茬農場整體種米規模再稍為縮減,品種則有三個;由我負責落地的品種叫「絲油」,比另外培植的兩種高產。插秧翌日馬上補秧、施基肥;為應對蜂湧而至開餐的福壽螺,農友也幫忙落了茶籽粉,希望捱到秧苗生高,福壽螺嫌太老之時,相對幼嫩的雜草就任由大家放題。

稻米落地約110日之後理應可以收割,然而晚茬雖然水比較足、雜草較易控制,但由於正值風季,如果開花抽穗後打風,也容易出現倒伏情況,穀粒濕水發芽,宣告失收。
二是參與農場的秋播計劃種粟米和番茄,由於已有經驗,今茬已承諾承包增產一倍同時,目標希望能守和上一批的產出率,然而因此也要花多一倍時間落田。計劃9月才培苗定植,同樣是想避開風雨之時,希望開花授粉時降水不會太多。

三是自己計劃種植少量作物。為準備9月初農墟,本來打算追少少尾水潺/通菜,但這幾個星期降水超多,無法落種,看來似乎疊埋心水種冬天作物比較好,農墟就看現有的茄子能否捱到。除了意生羅生等等,也入了甘荀、紅菜頭等根莖類種子;而蘿蔔在農場實在太多人種,不想撞菜所以不種。
無論因為移民潮、買本地菜的人大多離開,還是消費劵熱潮將客人導回超市商場,友好街市檔口指,人流、生意少過上年同期一半,其實也只是回到市民未太關心農業時的「日常」。這也是好事,畢竟總不能單靠「本地」兩字屈人買菜,還是種出值得大家付出更多去買菜的水準,才有力說服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