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貴利到統營 本地農業貸款發展

對農民來講,技術、資金在土地以外同等重要。以昔日種米為例,插秧至收成期間經歷超過100天時間,而開田時又已將資金用盡,在收成之前需要資金周轉,維持生活而在慣性成本之外的資金亦可帶動技術提升,例如引入更先進的農用機械、更高效的肥料等。

然而,農業投資風險高,在香港更是低回報。農夫要取得資金並不容易,對佃農而言,亦沒有土地業權可作抵押,銀行也不會輕易批出貸款。

在昔日的農業市場,由於鄉村裡沒有足夠資金可供貸款,就需要向在墟鎮的欄商借款;同時鄉村的農產銷售市場薄弱,農產品交由墟鎮裡的欄商進行批銷。這些欄商向農民提供高息貸款,並收成時抽起大部分作物作為還款及利息,榨取農民的收入。沒有其他借款渠道的農戶,就只能繼續向欄商借款、還債,淪為債仔。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漁業市場,第一產業者成為被壓榨的對象、債台高築,會對農產品市場造成不良影響;欄商壟斷產銷,亦可隨意將作物價格哄抬。

蔬菜統營處

殖民地政府亦有留意到這問題,在戰後成立了蔬菜統營處(VMO)及魚類統營處(FMO)。VMO會收取農戶8%作為市場營運開支,讓農夫可以以合理價錢批銷作物的同時,也設立貸款基金供農民申請。(即「蔬菜統營處貸款基金」)VMO市場初期設於旺角豉油街東方煙廠,當時政府在界限街以南實施管制,必須持有VMO的證明文件方可以在九龍搬運25斤以上蔬菜,渡海小都輪亦不得運載25斤以上的蔬菜往返港九。

同時,政府當年亦鼓勵由大陸落港的難民農戶組織合作社,此舉除了希望難民可以維持如同大陸一樣的產銷模式,提升漁農業的產量,減少依賴內地進口。合作社將村內的蔬菜統一收集,並由合作社代表農夫於市場進行批銷。VMO於1965年啟用、位於長沙灣的批發市場,為每個合作社設下指定位置,讓合作社賣手落貨。合作社除了成為農民代表,並會向社員發放肥料、日用品,照顧生活需要。政府在1954年又設立「約瑟信託基金」,向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作為發展或營運資金,或交由合作社會以低息把款項轉借屬下社員。

然而,無論是蔬菜統營處貸款基金、約瑟基金,未有加入合作社的個體農戶都無法申請。1951年,嘉道理家族的賀理士嘉道理、羅蘭士嘉道理兩兄弟創立了嘉道理農業輔助會,為當時海量的難民農戶提供培訓、技術和免息貸款;但由於申請者眾多,1955年將貸款交由政府管理,同時政府亦注資50萬。

蔬菜統營處貸款基金、約瑟信託基金及嘉道理農業貸款基金至今仍接受申請。2020-21年度,三個基金合共批出共523萬元共46宗貸款。

兼具貸款功能的蔬菜產銷合作社

香港農業規模不大,相對之下一些農業比較發達的社會,除了一般金融機構及政府部門會為漁農戶提供貸款服務,農林相關部門亦會推出有一些政策性的貸款或補助。

台灣農委會於2012年開始實施「青年從農創業貸款」,以針對農村長期面臨人口老化情況,鼓勵18-45歲的青年返鄉從農創業,個人貸款額最高達1000萬新台幣,折合港幣約279萬。這項計劃今年延伸至容許45-55歲壯年農戶申請,並改稱「青壯年農民從農貸款。據農委會資料,單在2018年當局就批出了1021宗申請,涉款達新台幣14.37億(港幣超過4億)。

當然香港農業現況無法與農業發達國家類比,但亦可以由此窺視、感受到兩地農業規模,以及政府對農村政策的差異。

圖一:兼具貸款功能的蔬菜產銷合作社
圖二:長沙灣蔬菜統營處合作社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