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規審議前夕,渴望守護家園之聲的最後吶喊

馬鞍山村半山聚落的命運,於今早(8/18,刊出之時為凌晨2時)城規會大會後就會知曉,昨晚聯同 馬鞍山村關注組做直播分享,在最後一刻再次向公眾闡述立場。

在會上個別委員及部門反覆質疑,今次改劃半山範圍並沒有對礦務遺址造成影響;然而當我們仔細檢視,半山潮籍居民的生活歷史與方式,均與礦場息息相關。

馬鞍山的採礦歷史源於20世紀初期,二戰後由貿易商「大公洋行」接手。因應當時世界局勢,礦場買家之一的日鐵與大公洋行在1953年締結建設選礦廠和提供技術指導的相關協議,提升產能。日鐵在翌年成立香港分公司,成為戰後日本首個海外貿易據點。

國共內戰後,不少來自中國北方如山東、河北等地的礦工落腳馬鞍山,在此之前來到的的潮州人和客家人,最高峰期間超過6000在山上生活。除了礦工及後代,亦有服務礦場的小型工商業,在半山就有以礦工為消費對象的烘培工房等。

馬鞍山礦場的存在側寫著香港與世界、亞洲其他置家的連繫,也參與書寫了世界冷戰歷史、日本貿易史。這些經歷是組成香港以至世界歷史的重要部分,而生活於此的居民聚落若無法與山頂聚落一同保留,下一代就永遠失去能窺視冷戰時代的載體。

而今次改劃亦繼橫洲、新界東北的事件後,再一次顯示政府長期以來針對因歷史原因紮根、未擁有土地業權的非原居民聚落進行拆遷,在鄉村造成差別待遇。將土地資源不足的責任推卸於村民和綠化帶,鐵路上蓋、市區重建、啟德發展區的地皮卻可以繼續大起私樓豪宅。

開發基建同時,亦為製早已購入原居民土地的發展商製造界外利益,發展局常秘兼城規會主席甯漢豪,在城規會上強調改劃發展的「界外利益」在政府大規模開發時的必然發生,促進(政府認為)的基建開發。

馬鞍山村命運懸疑未決,村民與一眾關心土地議題的市民,將會繼續為守護馬鞍山村努力抗爭,守護村民居住權利、以及作為連接世界與香港歷史的人文及聚落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