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奮鬥,一場不完全的勝仗——獻給香港土地運動所有蒙難者與政治犯

城規會8月18日接納馬鞍山村關注組及一眾反對改劃半山村的市民意見,將半山綠化地改劃住宅的計劃駁回,成為近十年鄉郊土地運動、反迫遷運動,民間罕有的勝仗。

菜園村、紫田村、新界東北、橫洲、乾坑、井上村,爭取了數十載,幾多人為保留原有生活方式受到不合理對待、以至淪為階下囚、犧牲生命。然而即使是一次的勉強勝利,仍然彌足珍貴。

這場勝仗並不完美:為其餘繼續上馬項目而進行、位處郊野公園邊陲的配水庫工程繼續進行,項目範圍仍有村民居住。

可能是樹和戶外的圖像

這次勝街亦不應被視為必然:有礦場文化這一重要的文化歷史連繫、有年輕村民不斷注入力量、加上本身改劃起私樓的不必要、以及林鄭早前放風不再打算改劃郊野公園邊陲,馬鞍山村的「開局」比起很多同樣是綠化帶改劃的村落都有優勢。

不過即使手牌靚,年輕村民組織的馬鞍山村關注組打下漂亮的一仗,也是關鍵。在爭議早期積極連結社區及社會持份者、進行大量資料搜集。各村村民、土盟、土地運動支援者們用過去十年累積不斷挫敗、令人傷心經歷,大量文獻及組織工作支援,提供平台如墟市、街站等,讓關注組不會在運動中獨行,也是值記下一功。

這場勝仗是馬鞍山村村民、曾經守護馬鞍山村為努力的人應得——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從來都沒有改劃,就不需要打這場仗了。

這次不完整勝利,並不代表鄉郊反迫遷運動的終結。馬鞍山村仍被財團虎視眈眈、配水庫工程仍有機會破壞馬鞍山村的礦務遺址;此時此刻,地政處仍在東北、小欖、井上村繼續迫遷,規劃署繼續計劃大規模改劃新田、坪輋、沙嶺等地,進行大規模的新市鎮;九龍三村基層村民前路茫茫,支援工作持續進行中。

可能是一人或多人、大家站著和戶外的圖像

明日醒來,還是會繼續走入面臨迫遷的鄉村支援、做組織工作,將今次經驗帶到下一條村。另一方面,也要將今次所收集的資料整合,將馬鞍山半山的潮洲文化好好保存,繼續向公眾展示和表述。

謹此將這個時刻,獻給香港土地運動所有蒙難者與政治犯,以及 馬鞍山村關注組 、 土地正義聯盟、 橫洲綠化帶發展關注組、 乾坑村民自救組、菜園村關注組所有村民及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