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市集:完墟後記

第一次搞「農民市集」,艱難、昂貴,但也值得。

在買與賣的過程,農友用自己的產品同他人對話,也用作物回應了社會、他人的需要,肯定了自己在社會的角色,才更有力量和信心繼續耕種下去。

事前互不相識的農友、村民,因為作物而有共同話題、交流心得和意見。農業是我們共同語言和生活,農墟也讓我們看見彼此。

有消費者專程來到支持個別農友、或者支持整個農墟,也是一種對我們工作的肯定。有人第一次見到農夫、農墟,第一次觸摸到艾草,或許從此改變他人生的軌跡。

我們也沒有迴避訴求,市集房外懸掛的旗幟,正正是幾年前抗爭者在開進馬屎埔的推土機上,懸掛的同一面旗;橫洲村民繼續在橫洲耕種,在市集繼續訴說橫洲故事。守護農地、然後在農地上耕耘,知行合一。

今次農民市集無甩漏地完成,除了感謝農友支持、消費者的參與,更特別要感謝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借出場地,讓我們自由發揮。

NGO提供、申請空間,是最實際和直接地參與農業活動的角色。不計VMO/菜聯社/嘉道理本身有農業背景的團體,美孚、西貢定期農墟都是由NGO申請場地;今次農民市集甚至由團體直接各農戶提供場地。這種合作方式,值得各機構參考。

作為超小型的團體兼農戶,能在cccd的支持下組織這個農墟,也得到同業及公眾認可,實在感恩。由農戶自營自組、以農業為主題的市集檔口吸引人流不少,參觀JCCAC市集、專程捧場、偶然相遇各佔約1/3;當中專程前來者眾,說明以農業作為主題、一級生產者親自銷售的空間,是有一定叫座力。

農友收入實數唔公佈了,但每個檔口都做到自己的目標,或至少同其他市集睇齊——而「農友價」租金,就變相令毛利有所增加。

未來鐵定每三個月舉行一次,下次將於12月再舉行,空間更大、更闊落之餘,檔數也希望增加至雙位數字。而我們也堅持其中一檔,將會交由土地運動的參與者包括村民、支援者、藝術家主持。畢竟唯有營造公義、共生的環境,農業才能繼續在農地上永續發展。我們也將在未來的市集出版《農民市集報》(暫名),每次農墟都會印一本zine介紹各單位的故事。

至於有朋友和團體建議可以加密至每月一次,我們也在謹慎考慮中。除了農作物出產有特定時令,在3/6/9/12月以外沒有JCCAC手作市集加持,是否能維持人流?單純的農墟又有幾吸引到新客參與?一個定期農墟又應該有甚麼元素,才能吸引大家定期到來?開放討論,歡迎獻計。

無論如何,農民市集就是一班擁抱著這種希望與世界連繫的熱誠、直接展示成果的農墟。我們喜歡、亦想參與、亦想大家一齊參與這種農墟,期盼以後大家的到來,一同分享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