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模式經營的實踐初探

幾位半農半X的農友們,用一星期有多時間才開出一斗地。如果是全職農夫,大概會覺得這種進度不太理想。

牛潭尾新興農場現時的非農戶字號就有10個,大家的背景都不盡相同,有家庭、有slash青年、有學生、有社工,每日在上班前、小朋友放學後、Freelance工作空檔期間回來打草、犁田、落種、夾蟲。

雖然不是全職農夫,但眾人集結的力量,也締造了一些產能。農場(公家)負責基建、農資、培苗、運輸、銷售,back up大家在僅有的時間全力拼生產。

這種「合作社」模式已經嘗試近一年,上週末農民市集裡面,一半的檔口都來自新興,銷售各有特色農產品或加工品。

「農地就是要農用」這面旗,當日被懸掛在馬屎埔的推土機上,早幾日的農墟也特意掛出來。其一是懶畫banner,其二是,想證明由社運或農業關注者轉化的農業運動,並不是玩玩下。

做土地運動也不僅為了「社會」,也是想營造適合希望在香港從事農業的人,可以在友善和穩定的環境下耕種,所以一眾村民及農民的維權運動,對農業界來講也並非無意義。

作為提倡香港要做農業的人,無法接受不去確實地參與種植。即使CSA、B2B、網店等模式可以創造農業相關的職位,但農產品的產量、生產農業的人仍然才是農業的核心。要搞農墟就要有貨賣,10月又有幾多菜可以出呢?農業現在的問題就是(堅持的)人不夠多,有地都未必有人種,無人種就無作物,又何談農業?

全職又好,半農半X又好,格仔田又好,落去影相打卡幫手除草都好。想農地農用、想城鄉共生就一齊落田啦,你肯落種,三個月後農墟先會有粟米可以拎出來賣,網店先可以賣veggie box,文青先可以打卡,香港人先食到香港菜。